健康连接 急慢性肠炎中医药选方93篇
发布日期:2025-04-06 20:59 点击次数:89
急慢性肠炎,属中医“泄泻”、“腹泻”、“久泻”范畴。暴泻多为急性肠炎,久泻多为慢性肠炎。本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,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发病。一年四季,尤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。
1.温固散
【组成】肉豆蔻(煨)60克,五味子(炒)60克,广木香(煨)12克,诃子肉(去梗焙脆)12克,吴茱萸(炒)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克,每日服2次,用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温肾燥脾、疏肝暖胃、行气健运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腹泻。
【加减】腰酸腿冷,阳虚甚者,加补骨脂(炒)15克,姜炭9克:肠鸣腹痛甚,受刺激易发者,加防风(炒)15克,白芍(炒)15克;消化不良挟食滞者,加鸡内金9克,山核炭15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衰炳忠方。屡用效佳。本方气味浓烈,胃口不使者往往难以接受,但若坚持服药,则能开胃增纳,收效颇佳。
2.止泻散(一)
【组成】肉豆蔻、石榴皮、蛇床子、胡椒、荜拨、干姜、肉桂、草果、砂仁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6克,每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固脱止泻。
【主治】久泻滑脱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单方验方治百病》。坚持服用,其效始著。或取老枣树皮炭、白矾各等分,共研细末。每服6克,日服2次,开水冲服,效果亦佳。
3.止泻定胶囊
【组成】铁苋菜1667克,黄连素33.3克,甘草222.2克。
【制法】胶囊。上药中,先将铁苋菜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合并滤液,并加热浓缩成稠膏状,甘草研成细粉,与黄连素一并掺入稠膏内,搅匀,干燥后,研细末,装入胶囊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婴儿1~2粒,幼儿3粒。每日服3次,盈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、燥湿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轮状病毒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医杂志》叶孝礼方。屡用效佳。
4.止泻糖浆
【组成】秦皮20克,黄柏15克。
【制法】糖浆。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3次滤液,并加热浓缩成糖蒙状,并加红糖50克至120克糖浆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0~20毫升,每日服4次,5日为1疗程,连服至愈为度。
【功能】清热、燥湿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空肠弯曲菌肠炎。
【加减】腹泻严重者,加用肠炎Ⅰ号粉(诃子肉、肉豆蔻等量研细粉)。每次1~2克,日服4次,调入糖浆内服用。食欲减退、腹胀者加用肠炎Ⅱ号粉(炒白术,炒山楂等量研细粉),每次1~2克,每日服4次,调入人糖蒙内服用;腹痛、便血者加用肠炎Ⅲ号粉(地榆炭、炒延胡索等量研细粉),每次1~2克,每日服4次,调入糖装内服用。外感型,用止泻糖浆加肠炎I号粉;脾虚型,用止泻糖浆加肠炎Ⅱ号粉;湿热型,用止泻糖浆加肠炎Ⅰ号粉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医药学报》吴葆德方,屡用效佳。
5.苦白散
【组成】苦参粉2克,云南白药1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将上药混合拌匀,贮瓶备用。丸剂则由苦参与云南白药按211的比例用药。以苦参煎浓汁制成流浸膏,再与云南白药调和为丸,每丸重0.5克。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克,每日早、晚各服1次,温开水送服,丸剂:每次服1丸,每日服3次。30日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清热活血、利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霉菌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医杂志》王健中方。坚持服用,其效始著。
6.温中止泻散
【组成】炮附块、炮姜、煨益智仁、诃子肉、肉豆蔻、罂粟壳、乌梅肉各9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止痛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黎明泄泻(五更泻)。
【附记】引自朱良春《章次公医案》。临床屡用,效果颇佳。
7.扶脾散(一)
【组成】莲肉(去心)45克,陈皮30克,白茯苓30克,炒白术60克,炒麦芽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胶。每次股6克,加白糖6克,温开水调服,一日服2~3次。
【功能】健脾止冯。
【主治】泄泻(脾泄),气胀易饱,常便稀汁。
【附记】引自明代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。屡用皆效。
8.三味止泻散
【组成】怀山药150克,诃子肉60克,石榴皮6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股。每次厥4.5克,一日服3次,空腹服,白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资脾胃、涩肠固脱。
【主治】脾虚久泻,腹泻日久,腹中隐隐作痛,喜按,水谷不化,舌淡苔白,脉弦细无力。
【加减】如兼腹凉肢冷(即属五更泻),加肉桂、煅肉豆蔻各3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老中医经验汇编》(第一集)。本方是郑侨老中医从《医学表中参西录》加味天水散和字东垣的诃子散经临床反复实践变化而来。三昧合用,共奏资脾胃、涩肠固脱之功。故屡用均有特效。
又用一味白术(黄土炒)500克,研细。每次服6克,日取3次,白开水送服。用治脾虚湿盛,腹胀泄泻,水肿,食土证,确有良效。
9.三白散
【组成】白术4.5克,白芍药4.5克,白茯苓3克,泽泻3克,厚朴3克,黄连3克,干姜1.5克,乌梅肉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或以神曲打糊为丸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取25~30克,加生姜3片,水煎服,每日酸2次,食前服用。
【功能】健脾利湿,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一切泄泻。
【加减】如兼伤食者,加妙神曲、炒麦芽各3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明代龚延贤《寿世保元》。屡用特效。
10.巴硫散
【组成】制巴豆霜0.62克,生硫黄1.24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先将生硫黄去净杂质,研极细末即可。再将制巴豆霜用文火炒炭,以手捻无油腻为度(市售巴豆霜含油量约为20%左右,炒炭后可降至3%左右)。共研极细末,贮瓶或装入胶囊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上药为一日量,分两次饭后服用。考虑到地区及个人差异,也可以半量起服,2~3天后无明显副作用,再加至规定剂量。
【功能】温阳逐寒、消积助运。
【主治】沉寒凝滞型慢性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史载样方。临床屡用,均有较好的疗效。本方属“通因通用”,辨证实质在于“沉寒凝滞”,其余证型均不适用。本方在服用过程中若腹泻稍有加重,可能与巴豆霜去油不净有关。应立即停药,或在服药之前15分钟先服阿托品0.3毫升,可免此弊。
11.桉凤柠散
【组成】桉树叶粉5克,风尾草粉3克,柠檬叶粉2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先将风尾草和柠檬叶晒干后(阴干更好),再用文火焙酥,再分别研成细求,过筛后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上药分为5包,是为一日量。首次胶10克,以每隔3小时服5克,白开水送下。小儿按年龄酌减,并酌加白糖或蜂蜜送服。第二日改为每次服5克。
【功能】健臂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玉生方。屡用效佳。一般服1~5日后即可治愈或见效。
12.地骷髅散
【组成】地骷髅3个,茯苓、白术、炎实、薏苡仁各100克,补骨脂、党参各70克,枳壳30克,炙甘草2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未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0克,每日服3次,于空腹时用白开水冲服。1个月为1疗程。连服2个月,判定疗效。
【功能】健脾散寒、行气消胀、利湿止泻,
【主治】慢性泄泻。
【加减】脾胃虚寒型加附片50克,干姜40克,吴茱萸40克;脾肾阳虚型加肉桂、附片、炮姜各50克,诃子肉60克;脾胃湿热型去党参、白术、补骨脂,加滑石100克,泽冯60克,藿香30克,砂仁20克;肝气乘脾型加防风、陈皮各30克,白芍药、香附各4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付建华方,屡用效佳。
13.肉豆蔻散
【组成】煨肉豆蔻、生甘草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成人每次吞服3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下。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,分3次服,白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脘腹冷痛,脾虚久泻,五更泄泻等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吴林膨方。屡用神效。
14.六味止泻散(一)
【组成】煨肉豆蔻30克,广木香12克,煨诃子9克,五味子60克,吴茱黄15克,炒白术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先将五味子、吴茱萸炒黄,再与诸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6克,一日服1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补肾健脾、固涩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侯景伦方。屡用效佳。
15.加味四神散
【组成】赤石脂、淡附片、破故纸各30克,吴茱黄15克,肉豆蔻30克,五味子15克,赤芍60克,黄芩30克,白头翁60克,桑皮、生甘草各30克,炒白术60克,干姜15克,槟榔30克,苦参3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五味,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克,一日服3次,饭前用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补脾肾、清热化湿、杀虫止痢。
【主治】慢性结肠炎,休息痢,慢性泄泻,久治无效者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刘景辉方。坚持服用,均有特效。
16.宣消固肠散
【组成】焦三仙各6克,枳壳、黄芩各9克,川黄连6克,广木香、川羌活、苏叶、荆芥穗各9克,煨肉豆蔻6克,乌梅肉15克,党参9克,白术6克,川军炭2.4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,【用法】口取,6个月至1岁每次服0.3克:1~3岁每服0.45克:3~6岁每服0.6~0.9克:6~12岁每服0.9~1.5克。一日均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成人每服3克,一日服3次,或水煎酸。
【功能】消导健脾。
【主治】慢性腹泻,腹泻日久不愈,体困神疲,厌食不渴,脉细无力,舌淡红,苔薄白。
【附记】引自郑颉云《儿科症治简要》。屡用特效。
17.止泻散(二)
【组成】党参、炒白术、五味子、石榴皮、罂粟壳各1份,干姜0.15份,川厚朴0.5份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随年龄大小,体质强弱,病情轻重每次服3~15克,一日服3次,白开水冲服,
【功能】补阳除湿、固涩止泻。
【主治】迁延型肠炎,迁延型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蕲祖鹏方。屡用告效。
18.复方止泻散
【组成】黄柏地榆浸膏1克,曼陀罗叶粉0.5克,活性炭1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,先将黄柏地榆浸膏与活性炭共研匀后,再与曼陀罗叶粉按逐渐稀释法研匀,干燥,研细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2.5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抑菌消炎、缓痛止泻。
【主治】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营春林《中药制剂汇编》.屡用皆效。
19.十香暖脐膏
【组成】肉果90克,木通200克,泽泻、猪苓、苍术、高良姜、川厚朴、肉桂各10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以香油2500毫升,炸枯去渣,入樟丹收膏,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贴脐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利混止泻。
【主治】肚寒泻肚,两胁膨胀,受风受凉,腹疼肚胀。
【附记】引自王光清《中国膏药学》,屡用皆效。
20.雄爵散
【组成】雄黄15克,麝香9克,上梅片21克,白芷3克,胡椒6克,公丁香6克,细辛3克,鹅不食草3克,皂角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,勿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日服0.3克(重者0.6克),姜汤或白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祛风散寒、止痛止泻。
【主治】肾泻(五更泻)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音散疗法》林放祖传三世秘方。一般用药1小时后即见效,当日治愈,无副作用,曾治千余例,100%治愈,有特效。孕妇慎服。
习惯性食肉后腹泻,用鲜枳壳(去瓤)1个,将鲜猪肉少许切细,装入,封口,用黄泥包好,人火灰内烧之,焦时取出,去泥共研细末,分3次黄酒冲服,病轻者服用1个,重者服用2~3个即可痉意,有特效。
21.止泄灵散
【组成】车前子(微炒)32克,泽泻(炒炭存性)64克,木瓜、胡黄连、焦白术、炒扁豆、生山药各24克,党参、砂仁、广木香、葛根各16克,枯梗9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二味,共研极细末,过筛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3~6个月每次服1.2~1.5克;6~12个月每服1.5~2克:1~1岁零8个月每服2~3克:1岁零8个月~2岁每服3~5克。一日服3次,白开水送取,伴发热38℃以上者,另以大青叶、天花粉,水煎服,上、下午各服1次;呕吐甚者,以吴茱萸、公丁香,水煎,少量多次灌服。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、利水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屡用效佳。据临床观察,治愈率达91%以上。
22.健脾消食散
【组成】土炒山药30克,焦神曲12克,鸡内金(微炒)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6个月以内每次服1.5克,6个月~1岁每服3克:按年龄每岁3克递增。分3次口服。服时加糖适量,用热水调成糊状服之。5日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健脾和胃、消食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儿久泻不愈,大便酸臭有不消化之物,每于午后作泻,纳呆腹胀,苔白腻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李世文方。用治因伤食而致久泻者,确有良效。
23.止泻灵
【组成】黄芩、白芍各2克,茯苓、白术、诃子各4克,薏苡仁3克,米壳、芡实各2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3~5个月每次服0.25克:5~8个月每次服0.5克:8~12个月每服0.75克:1~2岁每服1克;2岁以上者每服1.25克,一日均服3次,4日为1疗程,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、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腹泻,各型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王烈方,屡用特效。
24.儿宝豆蔻散
【组成】生晒参20克,莲肉25克,白茯苓15克,炒白术30克,扇豆、苡仁米各25克,生甘草、陈皮、桔梗、砂仁各15克,芡实、豆蔻各1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二味,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3~5个月患儿每次股0.2~0.3克;6~11个月每次服0.4~0.6克;1~3岁每服0.7~1克;4~7岁每服1~1.5克;8~14岁每取1.8~3克。一日均服3次,白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益气、和胃止泻。
【主治】脾虚型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宋从有方。屡用效佳。
25.健童散
【组成】党参、怀山药、莱菔子各150克,胡黄连、地骨皮、五谷虫、槟榔片、白术、砂仁、炒扁豆、莪术、本香各100克,芦荟、青黛各5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四味,共研极细末,和匀,高压灭菌,每装装1.5克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3个月~1岁每次服0.5克;1~3岁每服1.5~2克;4~7岁每股2.5克。每日服2次,用温开水或药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养胃、消食化滞、燥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儿泄泻,日行十余次,大便腐臭或蛋花样便,伴有外感,呕吐等症。
【加减】临证应用,辨证加用引药:如伤食用神由、麦芽、山楂各10克;伤湿用吴茱萸、肉豆蔻各10克;脾虚用莲肉10克,肉桂5克:呕吐用竹茹、藿香各10克:久泻用罂粟壳、石榴皮各10克。上药均为水煎内服或送服本散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郝永安方。屡用特效。
26.婴笑散
【组成】炒苍术、焦山楂、车前子各5份,罂粟壳2.5份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过筛和匀,贮瓶备用,
【用法】口服。1岁以内每次服2克:1~3岁每次服3克:4~6岁每次服4克;7岁以上的情增加。每2~4小时服1次,加人适量红糖。用开水冲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任大吕方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1~2天即可治愈。
27.立止水泻散
【组成】①苍术5克,砂仁3克,神曲5克,麦芽5克,鸡内金(先研细兑入)5克。②车前子(青盐炒)、白茯苓(炒)、怀山药(炒)各10克,炙甘草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2方分别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3个月以下婴儿每次服0.65克:4~6个月每次服1.5克:7个月~1岁每次臌2.5克;1岁以上每次服4克。每日服3~4次,糖水送服。先服用方①,泻止后再服方②调理答后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行气调中、消食化湿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黄估宗方。屡用屡验。一般用药1~2日即泻止,维续服药数日以巩固疗效。
28.磨积散
【组成】建曲、山楂、茯苓、陈皮、麦门冬、泽泻、白术各9克,清半夏、藿香、苍术、川厚朴、甘草各4.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来,和匀,分装,每0.6克为一包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6个月以内每次服1/3包,一日殿3次;6个月~1岁每日服1包,分2~3次服:1~2岁每日服2包,分2~3次服。均用糖水送取。
【功能】消食化积、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儿腹泻。不发热、不脱水或轻度脱水,大便淡黄色或淡绿色,白色稀便,夹有奶瓣,或少量黏液。若肠胃道外感引起的腹泻也可配合其他药服用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。屡用效佳。
29.儿宝止泻散
【组成】生晒参5克,木香2克,黄连4克,白术7.5克,扁蓄、车前子、瞿麦各5克,木通2克,滑石、莲肉、扁豆各5克,苡仁米7.5克,白茯苓、白头翁各5克,甘草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五味,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股,3~5个月患儿每次服0.2~0.3克:6~11个月每次服0.4~0.6克:1~3岁每次服0.7~1克;4~7岁每次服1~1.5克:8~14岁每次服1.8克~3克,一日服3次。
【功能】清热、利湿、止泻。
365站群【主治】湿热型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宋从有方。屡用特效。
30.扶脾散(二)
【组成】黄连1.5克,吴茱萸7.5克,茯苓30克,甘草6克,泽泻9克,朱砂6克,白术30克,车前子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周岁以上服0.5克:周岁以内的减。一日服2~3次。或遵医啁。
【功能】健脾化湿、止泻止痢。
【主治】肿成履泻,泻下稀便,水谷不化,久泻久纳,下痢赤白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王福山家传秘方。屡用废验,效果甚佳。
31.全蝎观音散
【组成】炙黄芪、人参、木香、炙甘草、石莲(去心)、炒扁豆各30克,白芷、白茯苓(去皮)30克,全蝎21克,羌活、防风、天麻各24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粗末,和匀,贮瓶备用,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用9克,加生姜2~3片,大枣3枚,水煎服,每日服2次。
【功能】止吐泻、截虚风。
【主治】伤食泄海。
【附记】引自明代鲁伯嗣《婴童百问》。屡用神效。
32.小儿止泻散
【组成】炮姜炭50克,焦山楂10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,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胶1~2克,一日服3次,白开水送服,
【功能】温中止泻、健脾消积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周少伯方。屡用皆效。
33.止泻散(三)
【组成】苍术、厚朴、藿香、茯苓各10克,甘草、砂仁(捣碎)9克,陈皮6克,大黄(酒炒)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粗末,和匀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上为一次剂量,用纱布包煎,每次煎煮20~30分钟,去渣取汁,分多次服用。
【功能】芳香化湿、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慢性腹河。症见腹痛胀满,不思饮食,慢气腐浊,痛则欲泻,泻后痛减,泻物臭如败卵,舌苔黄厚面腻,脉滑有力,指纹多紫滞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周天心方。屡用效佳。本方剂量为2~3岁小儿剂量。可随年龄大小增减。
34.分水散
【组成】党参27克,莲子肉(炒)18克,茯苓27克,白术(麸炒)18克,甘草24克,白扁豆(炒)、桔梗、山药(炒)、陈皮各18克,砂仁135克,滑石180克,苡仁米(炒)18克,朱砂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三味,先将朱砂研细末,再将余药共研极细末,与朱砂混合均匀,过80~100目筛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克,一日取2次,温开水送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健脾、利湿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脾胃虚弱引起的小便不利,口渴烦躁,腹痛泄泻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《中药制剂手册》。屡用皆效。孕妇忌服。
35.孙氏止泻散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【组成】①消食止泻散,六神曲10克,焦山楼30克,制半夏10克,茯苓20克,耀苓10克,陈皮、莱菔子、鸡内金各6克,炒白术10克,泽泻15克。
②加味正气散,苏叶10克,藿香15克,炒白术20克,陈皮、川厚朴各10克,茯苓20克,桔梗6克,大腹皮6克,泽泻15克,猪苓10克。
③清肠止泻散:葛根12克,黄芩6克,川黄连3克,银花10克,地锦草30克,泽泻5克,焦山楂30克,本香、甘草各6克,滑石15克。
④健脾止泻散:党参10克,茯苓25克,炒白术20克,焦山楂10克,蓬子6克,炒故仁米20克,砂仁6克,泽泻15克,猪苓10克,枯梗6克。
⑤温中止泻散:附子10克,党参25克,炒白术30克,干姜10克,吴茱萸6克,茯苓15克,泽泻15克,肉桂6克,罂粟壳3克,甘草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列5方,各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辨证选方用药。均为每次服2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3月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①清食止泻。②散率止泻,③清肠止泻,④健脾止泻。温中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腹泻。辨证分5型:伤食型投1号方,风寒型投2号方,温热型投3号方,牌虚型投4号方,脾肾阳虚型投5号方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孙英华方。屡用效佳。据临床观察:总有效率为90%以上。
36.痢泻散
【组成】苍术(米泔水浸)150克,生大黄50克,熟大黄50克,杏仁(去皮尖与油)100克,羌活(炒)100克,川乌(去皮,面包煨透)75克,甘草(炒)7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成人泄泻,每次服2克,以米汤调服。赤白荆,每次服3~4克,赤痢,用灯草3尺煎汤调服;白痢,用生姜3片煎汤调股;赤白兼见者,并用灯草、生姜煎汤调股。小儿减半,4岁以下用1/4,幼儿再减。一日服2次。
【功能】泻热导滞、散寒止痛、解毒驱邪、健脾扶正。
【主治】泄泻,不论急性、慢性均可使用;痢疾,便下赤白黏液,里急后重,日下数十次者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宝书《新编汤头歌决四百首》。本方能治疗各型泻痢,且具有简便易廉的特点。
37.六味止泻散(二)
【组成】白术200克,泽泻150克,云茯苓200克,猪苓150克,车前子100克,木瓜5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诸药,按质分炒,共研极细末,和匀,瓶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1岁以内每次服10克,每日服2次;1~3岁每次胶15克,每日服2次;4~7岁以上每次服15~20克,每日服3次。均为用开水泡服。
【功能】健肺海湿、分清止泻。
【主治】大便泻下清谷,或食后则便,或稍油腻生冷之物则泻次增多,饮食减少,神疲技劳,睡眠露睛,小便短少,面色姜黄,舌质淡,苔薄白。
【加减】本方适宜脾土亏虚、清浊不分之泄泻。若乳食不化,加山楂、神曲;久泄不止,加诃子、石榴皮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张介宾方。本方源于四苓散加车前子与木瓜而成。一是增强利尿之功,意在利小便,以实大便;二是妙用木瓜一味乃借其酸收涩肠,既止泻面又防利水太过。确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一首有效妙方。
38.二皮扁芍散
【组成】扁豆、白芍各30克,肉豆蔻、石榴皮、茯苓、党参、生黄芪、诃子各15克,罂粟壳、白术、陈皮、附子、赤石脂、鸡内金各12克,小茴香、砂仁各5克,生甘草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七味,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~15克,一日取3次,温开水送服。5日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健脾益气、涩肠止泻、温胃消食。
【主治】霉菌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,屡用效佳,一般用药2~3个疗程即可治愈。但应注意:如服药后大便已成形,日行1~2次,大便镜检无霉菌孢子及菌丝,则停服上方,应以补中益气丸善后。
39.儿茶散
【组成】孩儿茶15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将上药研为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用此散15克,用凉开水或蒸馏水150毫升浸泡,并充分搅拌均匀后令其沉淀,再用5~6层纱布过滤,取上清液,装入瓶内。成人每次服30~40毫升,小儿每次5~10毫升,均为每日服3次。1周为1疗程。若合并口腔炎者,可用此药液徐擦溃疡面,每日5~6次,直至痊愈为止。
【功能】泻热燥湿、收敛止泻。
【主治】霉菌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1~2个疗程即可获效。
40.苍耳黄丹膏
【组成】苍耳全草2份,生姜1份,黄丹适量。
【制法】膏药,秋天(不等叶枯籽黄)苍耳籽实壮满时,采鲜全草,二份洗净切碎,加一份洗净切碎的生姜,放入锅内,加水过药面,用武火煎开。煎开后用文火熟至药液出浓味,滤过,再将药渣照上法煎一次,滤过。将两次药液混合入锅,加火浓缩成稀糊状,加入黄丹粉适量(500毫升液约加125克),用棍不断搅拌成软膏,离火冷却,装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将药膏适量,涂在中间摊有药棉的双层纱布上,贴敷患儿肚脐,用胶布或棚带固定,每日换药一次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祛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腹泻(轻度),乃因于寒湿,饮食不节,过食生冷所政者。
【附记】引自李文亮《千家妙方》(下)唐德裕方。临床屡用,疗效病意。
41.腹泻膏
【组成】白胡椒9克,干姜6克,鲜姜、葱白各适量,香油或豆油500毫升,樟丹25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先将香泊或豆油、白胡椒、干姜、鲜姜、葱
白置小锅内浸泡6~8小时,然后加温,直至将上述药物炸枯,滤油渣。再炼油至滴油成珠,再放人樟丹,边放边搅,待出现大量泡沫呈黑褐色时,取下小锅,取少许膏置冷水中,以不黏手为度,再放冷水中72小时去火毒,温化后将膏药涂于小方纸或布上制成200贴。放阴凉处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,将音药用文火化开,贴于脐眼上,隔日一换。
【功能】温中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冯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,多年应用,疗效满意。一般敷1贴即愈,个别病例数2~3帖可愈。用时注意:①此膏对寒性腹泻效果好,但应注意其适应症,如同时伴有发热、呕吐、脱水者应予以补液,纠正酸中毒。②膏药化开后,稍等片刻再敷,以免使肚脐眼儿烫起水泡。如烫起水泡也不要紧,可经消毒后用手术刀穿破,将水流出,用消毒稳球撅干,涂以龙胆紫即可,不必盖敷料。③此音亦可用于成人,效果同样好,但必须是一日一贴,敷至痉愈为止。
42.枣术散
【组成】白术(伏龙肝研末炒)200克,山药(麸炒)200克,枣树皮(炒黄)150克,车前子(炒)15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,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1岁以内的婴儿,每次服0.5~1克:2~3岁每次服2~3克:4~6岁每次服3~4克,每日均为股3次,饭前用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、利湿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属用效佳。服药期间,忌食油腻生冷食物。
43.二香散
【组成】丁香、木香各10克,肉桂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每次取此散1克置于肚脐内,上盖敷料,胶布固定。每日换药1次。或用袋装敷肚脐。
【功能】温中理气、止痛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外治汇要》,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1~3次即效。
44.三香散
【组成】川椒、广木香、小茴香、公丁香、吴茱萸、肉桂、淡干萎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,装入瓶内勿令泄气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每取此散3克,盛于纱布袋内,覆盖于神阙穴上,外以绸带固定。24小时取下。一日一换。
【功能】盈中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外治汇要》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2~4次后,即可获愈。
45。止泻丸
【组成】怀山药60克,御米壳30克,鸡内金30克,云苓块30克,淡干姜15克,紫厚朴15克,广皮炭15克,淡吴萸15克,米党参30克,川黄连15克,川附片30克,建莲肉30克,血余炭30克,苍术炭30克,野白术30克,炙甘草15克。
【制法】药汁丸。以上十六味,共研细末。另取荷叶两张煎水,六神曲60克,打糊,与药粉共泛为丸,如米粒大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日早、晚各服6克,白开水送下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健牌和胃、升清止泻。
【主治】脾胃虚寒型泄泻。
【加减】如泄泻已止,大便未成条状,去米壳、附片、干姜,加莲肉6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祝谌予《施今墨临床经验集),屡用效佳,
46.启脾丸
【组成】人参30克,白术(麸炒)30克,茯苓30克,山药30克,莲子30克,陈皮15克,泽泻15克,甘草15克,山楂(炒)15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,上药共轧为细粉,和匀,过80~100目细罗。取炼蜜[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18℃)450克,和药时蜜温10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成滋涧团块,分坨,搓条,制丸,每丸重3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一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,3岁以下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和胃、健脾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牌胃虚弱引起的腹胀,久冯不止,食欲不振,
【附记】引自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忌食生冷之物。
47.附子理中丸
【组成】人参60克,干姜60克,甘草90克,白术(麸炒)90克,附子(制)6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取炼蜜[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420克(110℃)和药时蜜温10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勾,成激桐团块,分坨、搓条、制丸。每丸重9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一丸,日服1~3丸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。
【主治】因脾胃中寒引起的腹痛,呕吐,泄泻,手冷厥冷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63年版。屡用效佳。
48.黄龙参术散
【组成】川黄连15克,龙胆草15克,车前子10克,党参10克,白术10克,茯苓10克,神曲10克,半夏10克,白芍10克。甘草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1岁以下每次服0.5~1克;1~3岁每次服1.5~2克。每日取3次,用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、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绿便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多年应用,疗效满意。
49.败酱止泻散
【组成】败酱草10克,知母10克,川黄柏10克,怀山药8克,法半夏8克,陈皮8克,茯苓8克,鸡内金8克,白术8克,连翘6克,川厚朴6克,焦槟榔6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过120目筛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婴儿每次服0.5~1克;幼儿每次服1~2克。每日殿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利湿、健肿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绿便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5~10天即意。
50.山豆止泻散
【组成】淮山药15克,白扁豆15克,槟榔15克,山楂15克,鸡内金15克,党参20克,生黄茂20克,黄精20克,乌梅10克,白术10克,建曲10克,川厚朴10克,灯心草1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过100目第,和匀,装入干净瓶内密封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2~3克,每日服3~4次。愈后宜再股6~8天。以巩固疗效。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、消食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绿便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)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2~3天见效,8~10天即可治愈。
51.加味四神丸
【组成】补骨脂(酒炒)180克,吴茱萸(盐炒)90克,五味子(炒)120克,肉豆蔻(面裹煨)120克,花椒(微焙)30克,生硫黄18克,大枣81枚,生姜片180克。
【制法】枣肉丸。先煮姜十余沸,人枣同煮,至烂熟去姜,余药共研为细末,枣肉为丸,如梧桐子大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~5克,一日服2~3次,米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补脾肾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黎明腹疼泄泻(五更泻)。
【附记】引自张锡纯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。屡用神验。
52.音达拉丸
【组成】连翘10克,麦门冬15克,草河车15克,木通7.5克,牛黄4克,石膏7.5克,红花15克,草乌叶10克,五灵胎7.5克,黑冰片7.5克,麝香2克,黑云香10克,木鳖子5克,荜拨10克,光明盐5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以上十五味,除牛黄、麝香外,余药各研为细粉,将牛黄、麝香研细与以上各味配研,混合均匀,炼蜜为丸,每丸重5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胶一丸,日服2次,开水化服。
【功能】消炎、解毒、消食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吴井昌方。屡用效佳。孕妇慎服。
53.理连丸
【组成】党参10克,白术(炒)10克,干姜5克,黄连5克,木香5克,乌梅3克,甘草(炙)3克,秦艽10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水泛为丸,如梧桐子大,贮瓶备用。也可制成散剂、煎剂应用。
【用法】口胶。每次服9~15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清热燥湿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慢性腹泻,慢性痢疾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彭谢方。屡用有效。
又李润民用糖椒散(葡萄糖10克,胡椒粉4克,和匀),一月小儿1次服1克,日服3次,2月以上的加。用治婴儿寒人大肠引起的泄泻、呕吐。效佳。
54.铁门闩胶囊
【组成】葛根10克,木香5克,黄连5克,薏苡仁15克,焦山楂10克,罂粟壳5克(或按2:1:1:3:2:1比例配制)。
【制法】胶囊,上药共研为极细粉,和匀,装入1号胶囊,每粒含0.277克生药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取5粒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·周为1疗程。亦可作煎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【功能】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腹痛水泻或夹黏液脓血。可用于急、慢性肠炎,肠功能素乱。结肠过敏等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季哲生方。屡用效佳。
55.七味止泻散
【组成】炮附块9克,炮姜9克,煨益智仁9克,诃子肉9克,肉豆蔻9克,罂粟壳9克,乌梅肉9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克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,同时配用土炒党参9克,野于术9克,云茯苓12克,扁豆衣9克,五味子4.5克,芡实12克,蒸百部9克,清炙草3克。每日1剂,水煎股。
【功能】散剂:温补脾肾,涩肠止泻。煎剂:益气健脾,利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蒙明准污(五更泻)。
【附记】引自朱良春《章次公医案》。屡用效佳。汤剂方中百部一味,因疑有肠痨(肠结核),故加入取杀虫抗菌之用。
56.止泻效灵丹
【组成】炒白术50克,生山药30克,鸡内金15克,干姜15克,石榴皮15克,黄连10克,吴茱萸6克,熟枣肉100克。
【制法】枣肉丸。先将前7味共轧为细来,和枣肉晒干,炒焦轧末为小丸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、每次服6克,一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胖养胃、温中散寒、收涩止泻。
【主治】泄泻日久不愈,日二三行或四五行,或夹风沫及黏液;或腹痛;或五更泄泻:或完谷不化:稍食凉物,准泻腹痛加重,舌淡苔白,脉沉缓无力者。
【加减】若腹满纳差者,炒白术加至100克;小腹冷痛,大便夹黏液者,干姜加至30克。
【附记】引白秦世云《临证要方》,屡用效佳,同时应注意远寒京,忌油腻。
57.阴阳分离散
【组成】炒白术10克,白茯苓6克,慧苡仁10克,车前子10克,生山药10克,鸡内金6克,山楂炭10克,滑石10克,泽泻6克,黄连6克,甘草3克,木通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粗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取15~30克,水煎服,日服2次。或用本
方饮片水煎殿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【功能】健脾利程、消食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腹泻,便色黄;或便清水及不消乳汁,日数行。
【加减】临证应用,可随症稍作加减。
【附记】引自秦世云《临证要方)。屡用效佳。
58.止泻片
【组成】鲜毛白杨叶4千克(干品2.5千克),黄芩0.5千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先将毛白杨叶洗净放锅内加水10千克煎煮至沸后1.5小时;搅拌过滤,浓缩成流浸膏(约250克),再将黄芩研为细粉,过120~140目筛。将黄芩粉和入流浸膏内,搅拌搓匀过16目筛,制成颗粒状,烘干或晒干,加2%~5%滑石粉,或1%的硬脂酸镁,和匀,压制成片,每片重0.5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4~6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收敛止泻、抑菌消炎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肠炎,菌痢,阿米巴痢疾等。
【附记】引自曹春林《中药制剂汇编》。屡用效佳。
59.复方拳参片
【组成】拳参500克,地榆333克,黄芩167克,羧甲基纤维钠3克,硬脂酸镁2.5克,滑石粉15克,
【制法】片剂。取前三味先干燥粉碎过140目筛,称取500克,剩余粗粉按煎煮法煎煮3次,合并煎煮液,过滤,浓缩成500毫升,加入胺甲基纤堆素的搅拌溶解后,与药粉混合均匀,过16目筛制成颗粒,60℃以下干媒,加入硬脂酸铁及滑石粉混合均匀,压片,每片重0.5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4~6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,收敏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肠炎,痢疾。
【附记】引白曹春林《中药制剂汇编》。屡用效佳。
60.复方干里光片
【组成】千里光(干品)3250克,野菊花全草(鲜品)1000克,地榆粉3250克,黄芩粉750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将地榆粉和黄芩粉均过80目筛的粉来,千里光和野菊花全草加水煎煮两次,过滤,合并滤液,浓缩收膏,加入上药粉,混匀,过16目籍,制成颗粒,干燥,加人适当赋形剂,和匀,压片,每片重0.35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股,每次服4~6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,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抗菌消炎。
【主治】上呼吸道感染,肠炎,痢疾及一般感染。
【附记】引自朝北麻城《中草药制剂选编》。
61.肠炎冲剂
【组成】车前草600克,忍冬600克,辣蓼600克,龙芽草600克,黄毛耳草600克。
【制法】冲剂。将以上药材切碎,水煎两次,经静置后过滤,将滤液合并,并加热浓缩成稠没育,加适量淀粉、糖精钠,充分搅拌,过14~16目筛,制成颗粒,干燥后过14目籍,用聚乙烯薄膜袋分装成40包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日取一包,分三次用开水冲服。
【功能】抗菌止痢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肠炎,菌痢等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浙江中草药制剂技术》。屡用效佳。
62.胃肠安片
【组成】蒲公英粉100克,仙鹌草粉100克,鱼腥草粉50克,野菊花秧粉50克,食用面粉50克,苯甲酸钠1克,葡萄糖粉(或白糖)50克,(防腐剂)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①集药制粉:生长盛期采取上四味药。野菊花秧采约一尺长的嫩梢,另三味采集全草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,分别研为细粉,过100目细罗。②制清糊浆:称取食用面粉和葡萄糖粉(或白糖)各50克,苯甲酸钠1克,三味混匀,先用少量冷开水调拌均匀,后用约100毫升开水充分搅拌为透明状清蒙糊。③配料压片:照上方称取前四味药粉,与清糊浆充分搅拌均匀(轻为揉成团,触之即散为度),土法压片,晒干或用50℃左右的温度烘干,每片重0.4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成人每次服4~6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
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消炎抗菌。
【主治】急性肠炎,胃炎,胃痛,菌痢等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草药通讯》。屡用效佳。
63.二味枳术丸
【组成】白术(麸炒)60克,枳实(麸炒)30克,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水泛为小丸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殿,每次取6克,日服2次,饭前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健脾消食、行气化湿。
【主治】脾胃虚弱,饮食不化,胸腹胀网,例饱嘈杂,腹满泄泻。可用于慢性肠炎,消化不良,胃下垂,胃肌无力或慢性胃炎属脾虚气滞型。
【附记】引自元代李呆《脾胃论》。屡用效佳。
64.三棵针片
【组成】三棵针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将上药粉碎,过100目筛,加入适量淀粉,和匀,按湿法制成颗粒,干燥,加少量滑石粉,和匀,压片,每片重0.3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4片,一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抗菌消炎。
【主治】急性肠炎,菌痢,喉炎,结膜炎,口腔炎疮疗肿毒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》。屡用效佳。
65.天一丸
【组成】灯心草25克,滑石50克,茯苓50克,猪苓20克,泽泻30克,人参16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为细粉,和匀,炼蜜为丸,每丸重3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1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周岁以下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健肿和胃、利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脾失健运所致之脾胃不和,泄泻,腹胀,肠鸣,小便不利,不思饮食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清代《医便》。屡用效佳。
66。五苓散
【组成】茯苓90克,猪苓90克,白椒(麸炒)90克,泽泻150克,肉桂(去粗皮)6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殷10克,一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和胃止呕、渗湿利原。
【主治】由伤寒湿热表里未解所致之头痛发热,心烦口渴,渴不思饮,浮肿腹胀,饮水即吐,水泻不止,小便不利。可用于急性肠炎,症见腹泻水样粪质稻少,小便不利者,或肾炎,心脏病所致水肿及胃无力症,胃扩张等胃肠内有振水音而见小便不利,苔白腻者。
【附记】引白宋代陈师文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屡用神效。孕妇忌服,口渴,小便不利,证属于阴虚津液不足者不可服用。
67.肉果四神丸
【组成】补骨脂120克,肉豆蔻60克,五味子60克,吴茱萸30克,大枣(去核)30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或先将补骨脂、吴茱萸共研为粗末,与肉豆蔻、五味子、大枣肉同捣烂,和匀,干燥后共研为细末,水泛为小丸,分装备用,或将枣肉水煎打成制状与上药粉和为小丸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水丸每次服6克,日服2次:药汁丸每次服9克,日服1~2次,睡前服。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暖脾胃、固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脾肾虚寒所致之久泻,或便溏腹病,腰酸肢冷,不思饮食,神被乏力,否淡,脉沉迟,面黄肌瘦。可用于慢性肠炎,功能性腹泻,肠结核腹泻和溃疡性、过敏性结肠炎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明代张景屈《景岳全书》。天津方中尚有干姜一药。屡用神效。
68.健脾止泻丸
【组成】党参150克,白术(土炒)150克,茯苓150克,甘草30克,丁香30克,砂仁30克,肉豆蔻(麸煨)30克,山药30克,豆蔻9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为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重3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一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、健脾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脾胃受寒,水泻不止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
69.黄连解毒丸
【组成】栀子50克,黄连50克,黄柏50克,黄芩25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。水泛为小丸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0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泻实火、解热毒。
【主治】上焦火旺,心烦干呕,口燥咽干,衄血吐血,可用于急性肠炎,菌痢,钩端螺旋体病,急性盆腔炎,急性传染性肝炎,烧伤,疖痛等病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清代张璐《张氏医通》.屡用效佳。非火热实证者忌服。
70.温脾固肠散
【组成】罂粟壳1600克,白术、山药、白扁豆各600克,车前子、木香各400克,肉豆蔻、诃子肉、薏苡仁各200克,莲子肉300克,党参、甘草各10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,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股。每次服6克,一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温障止冯,
【主治】脾虚水泻,久泻不止,舌淡苔白,脉细弱及慢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霍乱吐泻及痢疾性下泄忌服。
71.琥珀止泻散
【组成】就珀30克,朱砂20克,茯苓20克,猪苓15克,陈皮15克,滑石15克,甘草1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5克,一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止泻利尿。
【主治】暑湿水泻,小便不利,腹部胀满,舌淡,苔白腻,脉滑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,屡用效佳。本方还可用于湿伤脾胃所致的下肢浮肿。孕妇忌服。
72.暖脐膏(一)
【组成】黑药肉1600克,白胡椒40克,公丁香20克,肉桂2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用香油炸枯,去渣炼油,黄丹收膏,分摊,每张药重3克,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温热化开,贴于脐部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止继止泻。
【主治】受寒腹痛,泄泻,舌淡苔白,脉弦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外治汇要》。屡用有效。
73.暖脐膏(二)
【组成】当归、白芷、乌药、小茴香、大茴香、香附各80克,木香40克,乳香、母丁香、没药、肉桂、沉香各20克,麝香3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先将前7味药用香油7500毫升浸泡3~5小时,置火上炸枯,去渣炼油,加人黄丹(适量约3100克),搅匀,老嫩适中收膏,离火待冷,加人后6味药细粉,和匀,摊膏,每张15厘米×13厘米,音重15克:或12厘米×11厘米,膏重7.5克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温热化开,贴脐上。
【功能】行气止痛、祛寒止泻。
【主治】因寒凝(虚寒)气滞引的少腹冷痛,脘腹痞满,两胁酵胀,或大便溏泻,舌淡苔白,脉沉弦。可用于虚寒性腹泻,消化不良及胁痛、痛经等病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)。孕妇忌贴。
74.香姜红糖散
【组成】广木香50克,干姜350克,红糖12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先把木香、干姜研为粉末,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,混合均匀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胶。此为1疗程之量。每次服10克,白开水送下,3小时服1次,日服4次。连服13日。如嫌辣味过浓,可改为每次服5克,1个半小时服1次,日服8次。
【功能】温中健脾、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脾阳虚弱,腹中隐隐作痛,每日泻下3~5次,呈半
水样便,久而不止,取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,均可用之。
【加减】本方十分安全,无任何毒性,可根据病情需要加人随症药:如食欲不振者,用砂仁5~9克;气虚无力者,用人参(冲)3~8克;大气下陷者,用炙黄芪15~21克:阳虚较重者,用熟附子9~15克;心悸不宁者,用桂枝7~12克,茯苓9~12克,炙甘草10~18克:小便短少者,用泽泻8~10克,猪苓9~
15克;精神易惹,怒则腹痛者,用炒白芍12~20克。每日以水煎汤,分4~8次送服此散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秘方求真》张志远方。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,已历验多年,大都一料便能收效,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。
本方特点有三,一是有效,药殊少花战不多,易于调配,符合验、便、廉的要求;二是无别作用,在内服过程中,并不影响饮食,且具有健胃的功能;三是有利于携带。
75.纯阳正气丸
【组成】馨香30克,陈皮30克,茅术30克,半夏(姜制)30克,丁香30克,官桂30克,白术30克,青木香30克,白茯苓30克。
【制法】药汁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以胡椒15克,蔽汤泛丸。
红灵丹12克为友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.5克,日服2次,小儿减半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温化寒湿、暖中止泻。
【主治】寒湿中阻,腹痛泄泻,泻物清稀,色黄或青,或伴恶寒发热,舌苔白腻。可用于急性肠炎,婴幼儿腹泻,急性痢疾等病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清代《胡庆余意丸散膏丹全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凡醒热泄沟者忌用。
76.脾肾双补丸
【组成】人参500克,莲肉500克,菟丝子750克,五味子750克,山英肉500克,怀山药500克,车前子360克,肉豆蔻300克,橘红180克,砂仁180克,巴戟天360克,补骨脂50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和匀,炼蜜为小丸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克,一日服2次,温开水送取。
【功能】补肾健肿、涩肠止泻。
【主治】脾肾虚弱,腹痛久泻,神疲倦怠,腰膝酸软或带下,舌淡苔白,脉沉组。可用于慢性肠炎、慢性结肠炎、慢性痢疾引起的久泻以及带下等病症。
【加减】若见面色萎黄,食后脘闷不舒之脾虚证者,加神曲、山楂、莱菔子;黎明前脐腹作痛,肠鸣即泄之肾虚证者,加赤石脂、诃子肉、淡附片。
【附记】引自明代《先醒商医学广笔记》。屡用神效。凡水饮留肠或瘀阻肠络引起的慢性泄泻,不宜应用。
77.诃子皮散
【组成】罂粟壳(蜜炒)15克,橘皮15克,炮姜18克,煨诃子2?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胶,每次服6克,日服2次,白开水泡服。
【功能】温中、湿肠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虚寒性泄泻。症见饮食不化,肠鸣腹痛,脱肛及久泻不止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可用于慢性肠炎,慢性痢疾,肠功能素乱,莓菌性肠炎,结肠过敏及久泻脱肛等病症。
【加减】若见面色姜黄,四肢乏力等脾虚证者,加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苡仁;形寒肢冷,五更泄泻等肾虚证者,加肉豆蔻、破故纸、吴茱萸、赤石脂等:四后有不尽之感,腹部有固定刺痛的瘀阻肠络证者,加蒲黄、五灵脂、当归、没药。
【附记】引自金代李东坦《兰室秘藏》。屡用神效。凡泄泻暴作,无论寒湿、湿热、伤食引起者,皆不宜应用。下痢便浓血者盘用。
78.肠炎散
【组成】炒苍术、炒扁豆、茯苓、薏苡仁、车前子、金银花,赤石脂各150克,木香、藿香、黄芩、鸡内金、葛根各100克,肉豆蔻、厚朴各50克,山楂90克,泽泻6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六味,先将上药烤干,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,贮瓶备用。匆令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1岁以内者每次服2.5克;1岁以上者每次服5克,每日服2次。连服2日观察疗效。
【功能】健脾消食、化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婴幼儿秋季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秘方求真》。屡用效佳,总有效率达100%。
79.白参止泻膏
【组成】白术200克,白芍药300克,陈皮100克,党参100克,柴胡100克,积壳300克,乌药60克,山药300克,扁豆150克,芡实200克,石榴皮150克,甘草3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以上十二味药,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滤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加蜂蜜300克,拌匀收膏即成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股。每次服15~30毫升,每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健牌疏肝,涩画止泻。
【主治】肝脾不调型慢性腹泻,表现为腹痛,肠鸣,泄泻,每因情志不畅而发,泻后痛缓,舌红苔薄白。
【加减】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者,加木香150克,砂仁100克。如腹痛即泻,泻后痛不减者,加青皮100克,香附100克。如见吞服嘈杂者,加黄连50克,吴茱萸5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任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)。屡用效佳。
80.参芪苓术膏
【组威】党参200克,黄芪300克,茯苓200克,白术200克,山药200克,扁豆150克,莲肉150克,砂仁50克,薏苡仁300克,陈皮100克,枯梗100克,人参50克,阿胶15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以上十三味,除莲肉、阿胶、人参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法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人参另煎兑入,莲肉炖至酥烂捣成泥状后调入,再将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,冲入清膏,和匀,最后加蜂蜜300克,收膏即咸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~30克,每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益气健脾、利程止泻。
【主治】肿气亏虚型慢性腹泻。表现为大便糖薄,夹有不消化食物,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,否淡苔薄白。
【加减】如见食欲不振者,加焦山楂150克,神曲150克,炒麦芽150克:如腹胀痛、嗳气者,加木香100克,沉香30克。
【附记】引自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屡用效佳。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,勿食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及生冷瓜果等,以减轻肠胃负担。还要注意保暖,勿受湿受凉,以免病情反复或加重。
81.加味四神膏
【组成】补骨脂150克,肉豆贬150克,吴茱萸50克,五味子100克,党参200克,干姜100克,白术200克,鹿角胶150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上药除鹿角胶外,余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去渣,合并泄液,加热浓缩为清膏,再将鹿角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,隔水炖烊,冲入清膏,和匀,最后加蜂蜜300克,收膏即成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5~30克,一日服2次,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温肾、健胖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,表现为晨起泄泻,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,脐腹冷痛,喜暖,形寒肢冷,舌淡胖苔白。
【加减】如是年老体虚,久泻不止者,加黄芪200克,赤石脂200克;如畏寒肢冷者,加制附子100克,炮姜100克。
【附记】引白汪文娟《中医膏方指南》。屡用效佳。
82.暖脐膏(三)
【组成】大茴香120克,小茴香120克,当归120克,白芷120克,肉桂6克,乳香6克,没药6克,木香9克,沉香6克,母丁香6克,麝香3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共研细末备用。用香油7500毫升熬沸,加黄丹3120克,搅匀收膏。每500克膏药基质,兑上药研成细料粉末15克,和匀,推膏。収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微火化开,贴脐上。
【功能】散寒活血、止痛止泻。
【主治】腹痛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王光清《中国膏药学》,屡用效佳。忌食生冷。
83.党参膏
【组成】党参28800克。
【制法】膏溢。将上药加水煎煮3次,滤汁榨净,合并3次滤液及榨出液,过浊,加热蒸发成清膏(浓汁),加入冰糖10000克,熬煎,和匀收膏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一汤匙,日服2次,开水化服。
【功能】益气、生津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食少使湾。
【附记】引自王光清《中国膏药学》。屡用效佳。
84.十香暖脐膏(一)
【组成】生附子90克,川楝子90克,韭菜子90克,大生蒜20克,干姜90克,川椒180克,吴茱萸90克,小茴香9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以上药料用香油7500毫升,炸枯去渣,滤净熬沸,再入樟丹2700克,搅匀成膏。每膏药油7500毫升兑:肉桂面126克,公丁香面36克,麝香10克,广木香面36克,搅匀,每大张净油24克,中张净油12克,小张净油6克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微火化开,贴脐部。
【功能】温补脾肾、暖脐止冯。
【主治】肚腹冷痛,大便溏泻,脐腹发胀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.屡用效佳。孕妇忌服。
85.十香暖脐膏(二)
【组成】杜仲300克,元参300克,白芷300克,当归300克,赤芍300克,生地300克,小茴香300克,大茴香300克,苁蓉300克,牛膝300克,川断300克,香附300克,乌药300克(以上为第一宗》。
乳香60克,没药60克,木香60克,沉香60克,母丁香60克,肉桂60克,麝香9克(以上为第二宗)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第一宗掺匀,每1500克用香油7500毫升熬至枯黑去渣,用铁纱萝过净渣子,再熬沸,入黄丹3000克,搅匀,候温再将第二宗共为细粉掺人90克,搅匀,摊膏,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微火化开,贴于脐部。
【功能】益肾散瓣、温中止泻。
【主治】脐腹冷痛、泻泄久痢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王光清《中国青药学》。溪用效佳。孕妇忌贴。
86.四神片
【组成】肉豆蔻(滑石烫)40千克,补骨脂(盐炒)80千克,吴茱萸(甘草水制)20千克,干姜20千克,五味子(酒蒸)40千克,枣肉(甘草水制)40千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将肉豆蔻、补骨脂、吴茱萸用60%乙醇,五味子用50%乙醇,干姜用90%乙醇按浸溃法制成浸膏;枣肉按水煮法制成浸膏。将浸膏用淀粉混匀后,按醇制粒法制成颗粒,
干燥后整粒,压片,每片重0.6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胶。每次服4片,每日服2次,温开水送下。
【功能】助骨散寒、止泻消胀。
【主治】肾虚受寒,肠鸣肚胀,五更滞泻,食物不化,久泻不止,面黄体弱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天津市中成药规范》(附本)。屡用效佳。总食生冷油腻食物。
87.桂金止泻膏
【组成】肉桂、鸡内金各3克,硫黄、枯矾、五倍子各6克,白胡椒1.5克,吴茱萸5克,葱白5根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上药除葱白外,其余诸药共研细末。再入葱白共捣烂如泥,再加食醋适量调和拌匀成音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本膏适量,平摊脐中,按紧,上盖敷
料,外以胶布固定。每日1次,每次贴数2~3小时揭下。
【功能】温阳散寒、固涩止泻。
【主治】五更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案《百病中医鼻脐疗法》笔者经验方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2~5日即愈。
88.丁桂止泻散
【组成】丁香30克,荜拨10克,胡椒5克,肉桂5克,吴茱萸5克,车前子(炒)2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取此散2~3克,置入脐窝内。若脐突出者,则用食指轻按使之陷下再上药粉,并以胶布固定。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。
【功能】温中散寒、利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酸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百病中医鼻脐疗法》,屡用效佳,凡患
有脐炎或皮肤过敏者忌用。
89.金矾散
【组成】炙鸡内金、枯矾各等分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3~6个月每次服1克:6~12个月每次服1.5克;1~2岁每次服2克,2岁以上小儿适量增量。每日服3次,用温开水或淡盐糖水送取。
【功能】消食、收做、解痉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脾虚型婴幼儿腹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百病良方》张芮州方,屡用效佳,且见效快,易制配,费用少而无酬作用。
90.小儿止泻丸
【组成】山楂炭500克,炮姜180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水泛为小丸,或制成片剂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克(或4片)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下。10岁以下小儿减半。
【功能】温中、消食、止泻。
【主治】消化不良,腹中冷痛,水泻,呕吐,证属胃寒型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
91.大黄散
【姐成】生大黄30克,地榆炭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~15克,日服3次,开水冲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泻火解毒、凉血止血。
【主治】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程骨棠方。屡用效佳。
92.复方石脂片
【组成】天仙子120克,赤石脂1000克,枯矾1000克。
【制法】片剂。上药共研细末,加人淀粉适量,和匀,按湿法制成颗粒,干燥,整粒,加人滑石粉少许,和匀,压片,每片重0.34克。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胶3~5片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30天为1疗程。
【功能】温中理气、活血行滞、止泻止血。
【主治】慢性腹河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熙明《中国中医稳方大全》陈树表方。屡用效佳。一般用药一周即可见效。1~2疗程可愈。
93.丁果散
【组成】丁香25个(约2克),草果1枚(约4克),白面粉250克,红糖(或白糖)20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将丁香、草果分别妙至焦属并研细末;再炒白面粉至焦黄,以味香不苦为宜(但应偏深黄色);把红糖或白糖加人,趁热在锅内将药末、焦面粉、糖三者搅拌均匀,糖遇热微溶后,与焦面粉相黏,形成颗粒状,装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成人每次2~3匙,儿童1~2匙,调水糊服或干吃。每日股3~4次。
【功能】燥湿健脾、温中散寒、止痛止泻、养阴醌脾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泄泻。
【附记】引自胡照明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俞宝典方。无论各型,用之多效,尤以轻型实证、单纯性泄泻和兼证少之轻证泄泻疗效尤佳。多年临床观察,总有效率为95%以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