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视界线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健康视界线 > 健康视线 > 健康视线

健康连接 酸味药说议

发布日期:2025-01-21 14:13    点击次数:58

酸,指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。在中医学中,酸是中药五味之一,酸味药在五味学说的指导下发挥着独特的治疗作用。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。

酸味药之类

365站群VIP

被认定具有酸味的药物,分布于植物、矿物与动物中。植物类者,如山楂、乌梅、五味子、诃子、酸枣仁、山茱萸、白芍、赤芍、枳实、金樱子、覆盆子、木瓜、赤小豆、瘪桃干、川梨、刺梨、罂粟壳、石榴皮、地榆、马齿苋、鸡矢藤、绿萼梅、刺玫果、橄榄、白杜鹃花、酢浆草、芫荽子、胡颓子、五月茶、李树叶等;矿物类者,如明矾、绿矾、硫磺、白石脂、花蕊石等;动物类者,如五倍子等。

此外,还有一种人工制品——醋,古代亦称苦酒,是由粮食(米、高粱、大麦、豌豆、玉米等)及水果作原料发酵制成的酸性调味品,同时也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。但也有学者提出“苦酒非醋”的说法,或认为苦酒是一种既非醋也非白酒的发酵物,或认为苦酒是介于酒与醋之间的混合物,或认为是家酿的劣质酸酒等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《灵枢·五味》记述了食物中的五谷、五果、五畜、五菜对人体所起的不同作用,其中具有酸味者分别为麻、犬肉、李、韭。

总体说来,酸味药数量较少。据《中药药理学》(彭成主编)记述:在常用的42种酸涩药味中,单酸味者有16种,单涩味者有14种,酸涩味者有12种。酸味药主要分布于收涩药和止血药中。

365建站

酸味药之理

对酸味的认识,《尚书·洪范》将其纳入五行体系中而类比为“木”的特性,谓“木曰曲直”“曲直作酸”,意指木具有木生长、升发的特性,可曲可直,曲直不能自如即可作酸,如《四圣心源》言:“木性升发,直则升而曲则不升,郁而不升,是以作酸。”也有学者认为,曲者属阴有收之义,直者属阳有散之义,曲直作酸是说阴中有阳而后作酸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五味学说,建立了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,据其中记述的酸味对人体的影响及应用宜忌,总结酸味药的作用趋向与效能如下。

作用趋向

酸味药的作用趋向主要有二。

一是入肝。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谓“酸入肝”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“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,故酸先入肝”,《灵枢·五味》曰“五味各走其所喜,谷味酸,先走肝”,《灵枢·五味》曰“肝病者,宜食麻、犬肉、李、韭”,这些都说明酸味药物或食物最易作用于肝。

二是走筋。其内在关联在于肝主筋,而酸味通于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已注意到:“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;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”故而酸味适度可以益肝,过度则可伤肝,如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曰:“酸走筋,筋病无多食酸。”《灵枢·五味论》亦曰:“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。”另据五行中“木克土”之理,认为过食酸味会对脾造成伤害,如《素问·五脏生成论》曰:“多食酸,则肉胝䐢而唇揭。”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亦曰:“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。”《灵枢·五味》为此还提出“脾病禁酸”。

作用效能

酸味的主要作用,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概括为“酸收”。而《汤液本草》言:“酸能收能散也。”《本草从新》曰:“凡酸者,能涩、能收。”

一是能收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指出,“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”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其中所言之“苦”“欲”,《医宗必读》指出:“违其性则苦,遂其性则欲。本脏所恶,即名为泻;本脏所喜,即名为补。”而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言“散者收之”,意指当人体出现精、气、血、津液等生命物质耗散,症见自汗盗汗、久咳久喘、心悸易惊、遗精滑泄、久泄久痢、滑肠脱肛、小便失禁等时,当用收敛固涩的方法治疗。由此可知,所谓收者,有收敛、聚集之意。如《黄帝内经素问直解》注云:“心主夏火,有炎上迅速之机,若缓而不速,心所苦也,治之之法,当急食酸味以收之。酸收者,助心气而使之上炎也。”《黄帝内经素问吴注》亦说:“心以长养为令,志喜而缓,缓则心气散逸,自伤其神矣,急宜食酸以收之。”

对于“酸收”,历代多无异议,如《本草蒙筌》云“酸收也,其性缩”,再如《本草玄通》亦曰“酸者入肝,束而收敛”,又如《本草问答》言“酸味皆主收敛”。但有学者统计发现,多数酸味药并不具备收敛作用,如《神农本草经》载有酸味药13味,均未提及具有收敛固涩作用;《中药学》收录酸味药25味,199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收录酸味药31味,但除去兼涩味者,均仅有4味提及收敛、固涩作用。

二是能涩。涩本是一种使舌头感到麻木、不滑润的滋味。用作治法,是利用药物的收涩之性使精气耗散得以敛固。或为了纳入五行的分类体系,中医学作了“涩附于酸”的处理。

酸味与涩味均有收敛、固涩之用,但分析发现:酸味者多兼有涩味,而涩味者却少兼有酸味;酸味可收也可散,与收涩并无必然关联,涩味则主于收涩;酸味药多偏于温热,涩味药则偏于寒凉、平;酸、涩味均以归肝经为主,酸味药以归肾经、脾经者居其次,涩味药则以归肺经、大肠经者居其次;酸、涩味均多以沉降为主,而酸味药中升浮者较涩味药更多。

关于酸、涩之不同,《本草问答》述曰:“二矾极酸,变为涩味。酸则收而引津,涩则止而不流。”《本草述钩元》则言:“夫酸者阴中之阳,未能大畅以达其阴也;涩者阳中之阴,未能大畅以和其阳也。”《本草求真》说得更为明了:“收者,收其外散之意;涩者,涩其下脱之义。如发汗过多,汗当收矣;虚寒上浮,阳当收矣;久嗽亡津,津当收矣,此皆收也。泄痢不止,泄当固矣;小便自遗,遗当固矣;精滑不禁,精当固矣,固即涩也。”

三是能散。酸味入肝而具木之性,由于酸为阴中之阳,故也具有行散之功,可用于行阴邪之结滞。如关于醋,《名医别录》谓其“消痈肿,散水气,杀邪毒”,《证类本草》谓其“除块坚积”;《本草备要》谓其“散瘀,解毒,下气消食,开胃气”,《本经疏证》谓其“同雀粪溃痈疽,同釜底墨消舌肿,同泥消火伤,沃炭清血晕,淬石涂乳痈,煮熟沃疔肿,亦无过于散肝心脾三家热壅而已”,《本草纲目》总结曰:“大抵醋治诸疮肿积块、心腹疼痛、痰水血病、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,无非取其酸收之意,而又有散瘀、解毒之功。”药物炮制中,醋常作为辅料,有引药入肝、理气、止血、行水、消肿、解毒、散瘀止痛、矫味等作用,如醋制鳖甲,可加强其软坚散结之效;醋制香附、柴胡可增强疏肝解郁之功;醋制元胡,可增强其活血止痛之力;醋炒麸皮外敷,可治疗寒湿凝滞之肌肉关节疼痛等。其他如山茱萸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谓其“得木气最厚,酸收之中,大具开通之力,以木性喜条达故也”。再如山楂尚有活血化瘀之功。这些都说明酸味有行散之能,但与辛味之行散又有所不同:辛味主要散气分、阳分之结滞,如气滞、食滞等,而酸味主要散血分、阴分之凝结,如癥瘕积聚、瘀血等。

此外,酸味药还有生津、息风、安蛔等作用。关于生津,《楞严经》云:“谈说酢梅,口中水出;思蹋悬崖,足心酸涩。”说明闻说酸味即可生津,“望梅止渴”也是此理。如乌梅、橄榄、五味子、木瓜等皆有生津之功,可治阴亏津伤、消渴烦闷等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夫肝之病,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调之。”说明酸味有养肝阴、柔肝体之功。另如《本草求真》谓青梅“开胃通胆,生津止渴”,其“花开于冬而熟于夏……故其味最酸而入胆耳”。关于息风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云“厥阴之客……以酸泻之”“客胜则耳鸣掉眩,甚则咳”。而耳鸣掉眩显然属于肝风之征,以酸可泄肝、制肝,使肝风得以平息,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谓山萸肉治“肝虚内风萌动”,且“敛正气而不敛邪气,与他酸敛之药不同”。关于安蛔,先贤早已发现“蛔得酸则静”,《伤寒论》治蛔厥证即以乌梅为君,《名医别录》也有以石榴皮治蛔虫症的记述。

现代研究表明,植物类酸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酸和鞣质,矿物类则以无机盐为主,酸味药的化学成分比涩味药更为复杂,并包含了涩味药的主要成分。如果把鞣质看作收涩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,酸味药的作用则显然又不局限于收涩功能。醋的药理作用则包括抑菌杀菌、抗病毒、促消化、防治高血压、降脂、减肥等多种功效。

酸味药之用

张仲景所用酸味药仅有芍药、五味子、乌梅、山茱萸、酸枣仁、苦酒等。如苦酒汤主治少阴病,咽中伤生疮,不能语言、声不出者,用苦酒可消肿敛疮、活血散瘀,并可制约半夏之燥。另有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,用苦酒可养阴生津,并兼制黄芪、桂枝之温燥。乌梅丸主治蛔厥及久痢久泄等,以苦酒渍乌梅可助乌梅与黄连苦泄下降。

临证常用的酸甘化阴法也由张仲景开创先河,其中尤以芍药甘草汤最为典型。此方主治太阳表虚证而误用下法,致营阴耗伤、经脉失养引起的筋脉、肌肉挛急等。《注解伤寒论》释曰:“酸以收之,甘以缓之,酸甘相合,用补阴血。”这类方剂在后世医籍中很多,如《千金要方》甘草丸(甘草、人参、半夏、乌梅肉、枣膏、生姜),主治口热干燥;《和剂局方》细辛五味子汤(细辛、半夏、甘草、乌梅、五味子、罂粟壳、桑白皮),主治肺经不足,胃气怯弱,或冒风邪,或停寒有饮,咳嗽倚息,不得安卧,胸满迫塞,短气减食,干呕作热等。《太平圣惠方》生地黄丸(生干地黄、知母、栝楼根、乌梅肉、麦门冬、土瓜根、五味子、甘草),主治虚劳烦渴,津液竭绝;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乌梅木瓜汤(木瓜干、乌梅、麦蘖、草果、甘草),主治酒食过度,中焦蕴热成消中者;《丹溪心法》生脉汤(人参、麦门冬、五味子),主治热伤气阴,或久咳肺虚,气阴两伤者;《普济方》有乌梅五味汤(五味子、巴戟、百药煎、乌梅、甘草),主治消渴。《类证活人书》栀子乌梅汤(栀子、黄芩、柴胡、甘草、乌梅),主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,心中懊憹者;《伤寒全生集》栀子乌梅汤(栀子、黄芩、柴胡、甘草、乌梅、人参、麦冬、竹叶),主治伤寒愈后,气阴两伤,虚烦不眠者;《仁斋直指方》玉泉丸(麦门冬、人参、茯苓、黄芪、乌梅肉、甘草、瓜蒌根、葛根),主治烦渴口干;《奇效良方》乌梅汤(乌梅、檀香、甘草、竹叶、盐、生姜、粳米),主治中热,五心烦躁,霍乱呕吐,口干烦渴,津液不通者;《东医宝鉴》五汁玉泉丸(黄连、干葛、天花粉、知母、麦门冬、人参、五味子、生地汁、莲肉、乌梅肉、当归、甘草、乳汁、牛乳汁、甘蔗汁、梨汁、藕汁),主治上消证,饮水多而食少者;《温病条辨》人参乌梅汤(人参、乌梅、莲子、甘草、木瓜、山药),主治久痢伤阴,口渴舌干,微热微咳者,等。

其他尚有酸辛相合者,体现的是散收并施,如《伤寒论》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,小青龙汤中的麻黄、桂枝与白芍、五味子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曲直汤(山萸肉、知母、乳香、没药、当归、丹参)中的山茱萸与乳没等;也有酸苦相合者,体现的是酸苦涌泄或清敛并用,如《伤寒论》黄芩汤、《外台秘要》引《肘后方》乌梅汤(黄连、阿胶、栀子、乌梅、黄柏),等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晚清医家刘鸿恩对乌梅情有独钟,尤为赞赏,视乌梅为知己,自号“知梅学究”,喜用、善用以治疗内科杂病。其应用经验有:一是治肝病。认为“乌梅最能补肝,且能敛肝,功效甚大,凡肝经病证,用之皆效”,并说“乌梅毫无邪性,可以多用,可以独用,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”;二是治久痢体虚者,用独梅汤,并赞“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独绝”;三是治消渴病,用乌梅四物汤,上消加天花粉,中消加甘草,下消加麦冬;四是治咳喘久不得止,重用乌梅,虚喘甚者“宜独参汤合独梅汤,当阴阳将脱之候,得阴阳交济之功”;五是治疗胃气痛,用乌梅甘草汤,还引友人治心痛歌诀曰“三个乌梅两个枣,七个杏仁一起捣,加上一杯黄酒饮,不害心痛直到老”。

综上所述,酸味药在作用趋向与作用效能方面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,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虽为数不多,却能发挥养肝柔肝、敛肺、养心、涩肠、固肾等作用,尤其是对于精气耗散或阴津不足等类病证有着重要作用。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,对有效成分、药理作用的研究,还很难很好地解释酸味药的性能、机理。因而现今对酸味药的应用,还是立足于辨证论治,依据经验认识而组方用药。(朱光  河南中医药大学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