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分类
多元呈现 (三)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山西赵杰
发布日期:2025-03-19 22:38 点击次数:114
问曰:病有结胸,有脏结,其状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何谓脏结?答曰: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脏结。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(136)
这条说的是结胸和脏结的区别。结胸是表邪入里,结在胸中,属于水热互结;脏结则是纯虚寒体质下的痰瘀互结,往往是器质性病变,有可能指西医学的内脏肿瘤,白滑苔理解为虚寒,虚寒不能攻,故难治。
“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”结胸是表邪攻下过早,邪气与阳气一并内陷胸中形成的水热互结证。事实上,有些能引起胸膜发炎及胸腔积液的实热性病变,也可不经攻下而直接形成结胸,如结核性胸膜炎、胸膜间皮瘤等。这种情况下,虽然用过攻下,但攻下也不是形成结胸证的绝对因素。按之痛,是因为阳气与病邪主要集中在胸中,刺激局部所致,按之痛也说明是有实邪。寸脉浮,关脉沉这一条很重要。结胸等于是在胸部形成了阳气的阻隔带,那么上焦的阳气下不去,就会出现病理性亢奋,所以寸脉浮,这个时候若出现但头汗出,颈项强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关脉沉,一方面是水热内结,所以脉沉,沉表示结在里面,另一方面,上焦阳气下不去,中焦就会阳气不足,也是沉的原因。
“何谓脏结?答曰: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脏结。”脏结是在内脏虚寒的体质因素下,由于运行气血津液功能障碍而导致的阴性病理性物质凝结,此时也会有胸腹部按之痛的表现。缓慢而发的内伤病,正邪交争反应不强烈,故饮食如故。当然饮食如故也说明脏结的部位不在胃和食管,否则到晚期时进食也会困难。时时下利是虚寒的表现。寸脉浮,也是脏结阻滞气机,阳气不能下行所致。关脉小细沉紧,是痰饮瘀血内结的表现。这种情况,因阳虚而不能攻,只能采取慢慢温化的办法,所以难治。
脏结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,其人反静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(137)
这一条说明,脏结是虚寒体质上的内伤性痰饮瘀血凝结,所以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,其人反静。舌上苔滑是因为阳虚,所以不可攻。
病发于阳而反下之,热入,因作结胸;病发于阴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结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(138)
病发于阳,主要是指有太阳表证。太阳表证应当用汗法,若是错误地采用了下法,就有可能导致表部阳气和病邪同时进入胸中而形成水热互结的结胸。病发于阴,是指发病之初是三阴病,有表证,但存在阳气的不足。阳气不足用下法,就会使中焦阳气更虚,表邪入里,遏制脾胃运化功能,水饮内生,从而形成痞。
“所以成结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”太阳病表邪未解,用下法会导致表邪入里而成结胸,所以说是下之太早故也。
结胸者,项亦强,如柔痉状,下之则和,宜大陷胸丸。(139)
365站群结胸患者,胸中阻隔,导致阳气上下不通,颈项部经络阻滞,故项强如柔痉状。下之阳气通畅,则颈项可变柔和。因是结胸,所以宜大陷胸丸。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(140)
结胸证,脉浮大,是阳气浮于表部,还没有完全结实,完全结实时应该沉紧。此时不可下,若用下法,阳气陷于里,则结胸更甚,故曰下之则死。
结胸证悉具,烦躁者亦死。(141)
结胸证悉俱,病人烦躁,是有了阳气浮越,此时不可下,下之则阳气脱,不下则结胸证不解。进退两难,故曰死。
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。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躁烦,心中懊恼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。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齐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。(142)
大陷胸汤方
大黄六两(去皮),芒硝一升,甘遂一钱。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黄,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煮一两沸,内甘遂末,温服一升,得快利,止后服。
“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。”太阳病,是说患者有太阳表证。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是指有表证;数则为热,是指体内某些部位有炎症反应;动则为痛,动脉指脉搏滑数有力,应指跳突如豆,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,节律不够均匀的脉象,是体内有炎症刺激的同时,因疼痛导致脉管拘挛,从而形成局部跳突如豆的情况;数则为虚,是指病人存在胃中阳气亏虚,向外宣发阳气无力,有导致体表阳气向胸中内陷的趋势。数代表热,脉搏一般随体温升高而加快,同时数也可代表虚,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会代偿性地使心率加快。数则为虚也是对后文引起结胸原因的提示,即使用下法虚其胃气,导致表邪内陷所致。
“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躁烦,心中懊恼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。”头痛,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,患者发热恶寒,汗出显然是表未解,表未解而用下法,表邪内陷,与水饮结于胸中,阻滞气机,因而动数变迟。膈内拒痛是阳气内陷,正邪相争于胸中所致,胃中空虚是因下伤阳气所致。客气动膈,是指邪热扰动胸膈,阳气升降障碍,故短期烦躁,心中懊恼。实际上,发生结胸证时,胸腔因疼痛刺激发生限制性呼吸困难,这是短气的西医学原因。阳气内陷是下法所致,因存在胃中空虚的情况,下陷至胃脘,因而心下因硬。从这一点上看,结胸并不局限于胸部,也可弥漫至胃脘。
大陷胸汤,大黄泻下,芒硝清泄胸胃之热,甘遂攻逐胸中水饮。三药配合,可达到湿热俱清的效果。
“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齐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必发黄。”若不结胸,小便不利,是表明阳气内陷后阻滞于少阳三焦,气机阻滞于胸胁,阳气不能降而上逆,故但头汗出,余处无汗,齐颈而还。水气阻滞,湿热互结,则蕴结而发黄。
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(143)
伤寒六七日,是表证应当自然缓解的阶段,此时出现里证的表现,攻里的机会就比较多。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均提示从胸部到心下痰热水饮互结严重,局部刺激症状明显,故用大陷胸汤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也,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(144)
“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。”本条通过热结在里和往来寒热两条主证,明确说明了大柴胡汤的主治是治疗少阳与阳明腑实证的合病。“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也。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”无大热指的是表无大热,前面提大柴胡汤,那么说明半表半里也无大热。结胸的部位就是胸腹,相对于表和半表半里,属于里部。虽然外无大热,但病变局部水饮凝结的地方,则不排除有炎症刺激导致的湿热。所以这种情况称为水结在胸胁。但头微汗出,是因为结胸阻滞气机,阳气不降而上逆所致。
太阳病,重发汗,而复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,硬满而痛,不可近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(145)
本条是结胸而偏燥热者。太阳病反复发汗再采用下法,导致胃中津液枯竭,而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提示内有燥屎且津液大亏。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,提示不单有肠道燥屎的问题,还有腹膜系统的炎症或渗出物的刺激,故用大陷胸汤,攻下逐水。
本条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就是“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”,这是腹膜刺激征,可见,大陷胸汤主要是针对胸腹膜病变的。
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(146)
小陷胸汤方
黄连一两,半夏半升(洗),栝蒌实大者一个。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蒌,取三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小结胸病,是指痰热蕴结于胃脘部的一类病变。部位正在心下,因有痰热实邪,所以按之则痛,但尚未结实,故脉浮滑。用小陷胸汤,半夏化痰泄水,瓜蒌清化痰热,黄连清热燥湿。
太阳病,二三日,不能卧,但欲起,心下必结,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;未止者,四日复下之,此作协热利也。(147)
太阳病二三日,出现不能卧,但欲起,是属于强迫体位。因胸腹部位有形物质压迫或有疼痛性刺激,故说心下必结。
“脉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结胸。”是说如果病人的脉象是微弱的,说明素体脾胃虚寒。虚寒证又出现心下结,就属于脏结之类。脏结本来是不可下的,但是此时用了下法。用了下法后下利反而停止了,说明这个本有寒分的人是经常下利的,这就是脏结的时时下利。那么利反而止了,说明是表邪内入化热与本有的水液凝结,阻滞了水液下行,所以利反止,那么就是结胸了。
“未止者,四日复下之,此作协热利也。”利没有止,到第四日又下利了,这说明热没有与水结,水还是下行的,是表邪没有入里,表邪还在。伴有表邪的下利,就叫协热利。
太阳病下之,其脉促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。脉浮者,必结胸也;脉紧者,必咽痛;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;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;脉沉紧者,必欲呕;脉沉滑者,协热利;脉浮滑者,必下血。(148)
太阳病下之,其脉促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,这是说太阳病本来应该解表反而用了下法,然机体的抗病能力强,表邪没有入里,所以不结胸。但出现了脉促,提示正气在努力上冲,防止表邪内陷,那么就有自解的机会。
脉浮者,必结胸也,是说若出现了寸脉浮、关脉沉的现象,是表邪内陷凝结于胸,阳气上逆的现象,所以说必结胸。
脉紧者,必咽痛,是表邪没有内陷到胸中而是凝结到了咽喉,在咽部寒热互结,所以必咽痛。
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,是表邪陷入少阳,导致两胁拘急。
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,相当于太阳病欲解而未解的状态,即“脉浮细而嗜卧者。”
脉沉紧者,必欲呕,脉沉紧,是下法导致脾胃虚寒而水饮凝结于胃,胃气不降,所以必欲呕。
脉沉滑者,协热利,脉沉滑,是表热陷入胃肠,故协热利。
脉浮滑者,必下血,脉浮滑,是下法导致热邪陷入血脉,迫血妄行,血气妄行而浮越,故脉浮,热邪入血,故脉滑。
本条以脉言病,并非强调某种脉一定出现某种病,而是指出太阳病误下后可能出现各种变证,而不是只会导致结胸。
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(149)
文蛤汤方
文蛤、石膏各五两,麻黄、甘草、生姜各三两,杏仁五十个,大枣十二枚。
“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”病在阳是太阳表证,应当发汗,此时反而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,用冷水降温,就会导致毛孔闭塞而热量无法散发,从而发热更甚,无汗而形成鸡皮疙瘩。意欲饮水,是热盛所致,反不渴者,是阳气内蕴形成水饮。本条是水热互结表不解,故当用文蛤汤解表清热,发越水气。越婢汤加杏仁,降气平喘,文蛤能够清在表的阳郁之热,又能行皮下之水。文蛤散仅文蛤一味,无发表之力,恐非仲景本意。
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,是因水液阻滞三焦气化,小便不利,此时,单纯发表清热无效,应当用五苓散化气行水。
“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”寒实结胸,无热证,用温下法,故用三物白散。但寒实结胸不同于脏结,脏结是阳气亏虚,时时下利,此时用三物白散也不太合适。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一间,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。脉弦,五六日,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(150)
太阳与少阳并病,是指太阳病未罢,又出现了少阳病。头痛项强是太阳病未解。眩冒、时如结胸、心下痞硬,是少阳气机阻滞,同时伴有阳气上逆的表现。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疏解太阳、少阳经气。太阳、少阳同时发病,因少阳存在阻滞,太阴又存在不足,所以用发汗法效果不好且伤津液,故不可发汗。发汗后津液虚,胃中形成燥屎,就会谵语。若脉弦,谵语不止,有可能是少阳热入血室,所以刺期门。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。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。(151)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是太阳表证。经水适来是指太阳表证期间恰好来了月经,到了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身凉是指表证已解。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,当刺
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176)
本证是伤寒采用了吐下的方法,表证已解,但发热不退,故称热结在里。这里的热结在里,仅指气分热盛,不含有燥屎的因素。热结在里,里热外达,故表里俱热。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毛孔开放,气虚卫外不固,则时时恶风;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均是内热导致代谢加快,水分快速丢失所致。
白虎加人参汤,是在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热的基础上,加人参补充营血的空虚,增加津液,从而加强白虎汤的退热能力。
伤寒,无大热,口燥渴,心烦,背微恶寒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177)
伤寒,无大热,是指表无大热,也就是没有表证的意思,此外,本条方证主要是气津两亏为主,内热不甚,所以里热也不盛。口燥渴是津亏,心烦是内热扰动,背微恶寒是气虚失于卫外。白虎加人参汤,主要是用石膏止渴除烦,这是石膏的主要药证,加人参养营生津。
受本条文启发,后世多有将白虎加人参汤用于以口渴心烦为主的2型糖尿病中。
伤寒脉缓,发热无汗,其表不解,不可与白虎汤。渴欲饮水,无表证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178)
伤寒脉缓,发热无汗,这个类似大青龙汤证,脉缓是有热,无汗是有表证。所以说表不解应当发汗,而不可用白虎汤。渴欲饮水是热盛伤津,无表证说明表已解,此时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。
白虎汤加不加人参,取决于津伤的严重程度。若出现无表证而恶风,脉大而空,口渴严重等表现,就要加人参。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(179)
太阳少阳并病,应当有太阳病的一系列表现,在此基础上,心下硬是少阳胸胁之邪形成的张力影响胃脘所致,颈项强是少阳经脉不利,眩是少阳之气上逆。以大椎、肺俞解太阳之邪,肝俞解少阳之邪。
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(180)
黄芩汤方
黄芩三两,甘草二两(炙),芍药二两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若呕者,加半夏半升,生姜三两。
本条方证,是一个与大柴胡汤证相反的病证。二者均为少阳之热已经影响到阳明,但大柴胡汤证是导致了阳明燥结,而黄芩汤证则是少阳之热疏泄到阳明引起了阳明下利。
黄芩汤以黄芩清少阳之热,降少阳之逆而使其不犯阳明,从而起到止泻的作用。芍药缓解平滑肌痉挛,舒张腹部表里结构而减轻热邪攻冲之痛。同时扩张静脉和毛细血管改善血液循环。大枣、甘草缓急而止痛。
本条之所以不用柴胡,是因为少阳病引起的胁下腹膜张力增高的趋势,已经可以通过下利丢失津液而缓解。不用黄连,是因为本病虽是热利,但热主要来自少阳,而不是阳明本身的热。
本方证言太阳少阳并病,之所以没有用治疗太阳的药物,是因为病人泻下时,少阳之邪趋里,再从表解已经缺乏力量。相反用芍药,在补充微循环血液的同时,也为表证自解创造了条件。
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(181)
黄连汤方
黄连、甘草(炙)、干姜、桂枝(去皮)各三两,人参二两,半夏半升(洗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,夜二服。
伤寒,这是泛指伤寒病,并不特指太阳表实证。胸中有热,是指胸中有郁热。胃中有邪气,是指胃中有寒饮之邪。腹中痛是胃中有邪气,有寒饮所致,欲呕吐,是胸胃之热上逆所致。本证总的病机,是上热而下有寒饮。
本方的组成,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,加桂枝。本方以桂枝散胸中之热,令其陷入胸中之邪热还从太阳而解,加黄连清心胸之热,与半夏共同清热降逆而止呕。半夏、干姜化胃中之寒饮,人参、大枣扶正补虚。
本方证胸中有热且呕,有从表而出之机,故用桂枝。腹中有寒,故去黄芩,以免伤中阳而不利于化寒饮。余皆同半夏泻心汤。
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(182)
桂枝附子汤方
桂枝四两(去皮),附子三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,生姜三两(切),甘草二两(炙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若其人大便硬一云:脐下心下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(183)
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
附子三枚(炮,去皮,破),白术四两,生姜三两(切),甘草二两(炙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两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初一服,其人身如痹,半日许复服之,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。此以附子、术并走皮内,逐水气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当加桂四两。此本一方二法:以大便硬、小便自利,去桂也;以大便不硬、小便不利,当加桂。附子三枚,恐多也。虚弱家及产妇,宜减服之。
伤寒七日过经,八九日不解,必有原因。风湿相搏,则缠绵难愈,此为八九日不解之因。身体烦疼,不能自转侧,为风为湿困,化热而郁于湿中之象。不能自转侧,指身体运动困难,为湿困之象。不呕是邪未传少阳半表半里,不渴是里未化热。脉浮虚,是表虚之征,涩是湿阻阳气。
桂枝附子汤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。本证为湿阻阳气,表阳不足,故用桂枝、附子宣通表阳,附子逐表之湿。芍药收敛,不利于湿气去除,故去之。
“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”桂枝促进血液循环,增加气化,能降逆气,有利尿的作用。大便硬,小便自利,类似于脾约之证,是气化太过,故去桂枝。白术含油润之性,可通便,故用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。本方实则为白术、附子、生姜、甘草、大枣。总体特性为助中焦阳气,祛在表寒湿。
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(183)
甘草附子汤方
甘草二两(炙),附子二枚(炮,去皮,破),白术二两,桂枝四两(去皮)。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则解。能食,汗出复烦者,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为妙。
“风湿相搏,骨节疼烦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。”本条言风湿相搏的一系列肢体症状。与上一条相比,本条寒性收引的表现较为明显。“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。”阳气虚,卫外不固则汗出,恶风不欲去衣,阳虚水湿不运,水饮内生,则短气,小便不利,身微肿。
甘草附子汤,用白术、附子扶阳去湿,桂枝通阳降逆利尿,甘草缓急治疗短气。
伤寒脉浮滑,此表有热、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。(184)
伤寒脉浮滑,浮是有表证,有热。滑是里有水液与热相搏。所谓里有寒,实际上是指有多余的津液与热相搏。故用白虎汤,石膏辛甘寒,清热同时能发越水气,既可清表之热,又可发里之水。知母清热,善于消除局部因热而起的肿胀。粳米能增加石膏的吸收,甘草能补充血容量。
本条各家注解均以里有寒为误,认为里有寒不能用白虎汤。但这里的寒,是指水饮,水饮与热相搏,必须用石膏。
伤寒脉结代,心动悸,炙甘草汤主之。(185)
炙甘草汤方
甘草四两(炙),生姜三两(切),桂枝三两(去皮),人参二两,生地黄一斤,阿胶二两,麦门冬半升(去心),麻子仁半升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,一名复脉汤。
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,是血循环不足,表邪内攻,侵犯其虚,心脏功能不足以代偿,而出现的心悸伴心律失常。
伤寒表邪直接侵犯心脏,引起心律失常伴心悸,说明血循环系统本身功能的脆弱。本方以甘草缓急,补充血容量,心悸本身也是一种急迫的表现,故以炙甘草为主。人参养营分,即血中之津液,大枣、阿胶养血分,用来补充血虚不足。生地黄、麦冬养阴,抑制心脏的虚性亢奋,以治疗心悸。桂枝宣通心阳,增加血液搏出,降逆气,减少心脏负担,增加心脏活力,降逆气的作用,可以用来缓解心悸急迫。麻子仁润肠通便,防止便秘加重心律失常,同时滋润津液之枯燥,加强养营救心的作用。
脉按之来缓,而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阴也。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阴也。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(186)
本条描述了几种从脉搏反映出来的心律失常。脉按之来缓,是指基础脉率偏慢。而时一止复来者是指在基础脉律偏慢的前提下,脉搏有停顿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是指脉搏有停顿,同时有代偿性的提前搏动。总体上,就是在脉律较慢的基础上有早搏出现,早搏之后有代偿性的间歇,见于各种早搏。
“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阴也。”这种脉象是脉搏有间歇,但没有代偿性的提前搏动,属于漏搏。见于二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。
本条提到的结代脉均属阴也,是指这些脉象的出现,基本上都是在基础心率较慢的前提下出现的,均存在虚寒不足或阴寒性病理产物阻滞。
“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”一方面说明,有这些脉象的患者,一般都是器质性心脏病,治疗比较困难。另一方面说明,这种心律失常本身纠正起来也比较困难。
按照西医学的说法,永久性房颤很难恢复,也说明得此脉者难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