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视界线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健康视界线 > 全球健康线 > 全球健康线

多元呈现 伤寒论第302条

发布日期:2024-12-06 12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站群论坛

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

第302条: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发微汗也。

二三日邪未深也,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,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。

365站群VIP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二两,去节甘草二两,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

麻黄、甘草之甘,以散表寒;附子之辛,以温寒气。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。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二两甘草二两,炙附子一枚,炮,去皮。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昌按:麻黄主散邪,附子主温经,二者皆大力之药也。前症发热脉沉,则是表里俱急,惟恐二物不胜其任,更加细辛之辛温,取其为少阴引经之药,而又有辛散之能,以协赞二物,共建奇功也。此云无里症,非是并脉沉,嗜卧等症俱无也,但无吐利、躁烦、呕渴之症耳。似此则表里俱不见其急,而麻黄、附子二物尚恐其力之太过,故不用细辛以助之,而反用甘草以和之也。谨并制方之意,呕心相告。凡治冬不藏精之温症,始发二三日间,请决择于斯二方焉。
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不吐利,烦躁呕渴,为无里证。即无里证,病尚在表可知,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汗,又温散之,缓法也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上文言“始得之”,此言“二三日”乃承上文而言也。夫二三日无里证,则病少阴而外合于太阳,故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。夫少阴之气外合太阳,三日在外,三日在内,少阴之汗乃心肾精血所化,故用熟附以资肾脏之精,麻黄以开心脏之血,合并于中胃而为汗,故用炙草和中以滋其微汗。上节麻黄附子细辛汤主助太阳之阳内归于少阴,少阴之阴外通于太阳,非为汗也;此麻黄附子甘草汤主开通心肾之精血,合于中土而为汗,故此则曰'微发汗',而上文不言也。宋元诸家谓麻黄配细辛乃发汗之重剂,麻黄配甘草乃发汗之轻剂,又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,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,是皆不明撰论本义,不体立方大旨而妄生臆说,后人从而和之,此又不能探本澄源,而随人颦笑耳。夫舍正路而不由,蔽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高子曰:“阴阳六气主肌媵之第二层,惟少阴、阳明之气与太阳相合而出表,盖少阴主太阳之君火,阳明主秋金之天气也。”
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一两附子一枚,炮甘草炙,二两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【注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者,病少阴而得太阳之表,故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夫太阳主表而内合于少阴,少阴主里而外合于太阳,以二三日无少阴之里证而得太阳之表证,故微发汗。用熟附以固肾气,恐夺肾脏之精而为汗也,用甘草以补中,取中焦水谷之汗也,麻黄直达毛窍,汗出而解矣。

王圣钦曰:少阴病则肾虚矣,汗多则肾脏之精俱并而出,故微发汗也。
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少阴中寒二三日,为脉沉恶寒无热之时,故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,以取微汗而散寒邪。无里证者,无吐利、心烦、不得卧等证也。以二三日,病未入脏,而寒亦未变热,故得用温经散邪之法。如麻黄、附子、细辛之例。然去细辛之辛,而加甘草之甘,于法为较和矣。所以然者,寒邪不可不发,而阴病又不可过发耳。
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
少阴病,始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言无里证,则有表证可知。以甘草易细辛,故曰微发汗。要知此条是微恶寒微发热,故微发汗也。《皮部论》(《皮部论》:《素问》之篇名)云:“少阴之阴,其入于经也,从阳部注于经;其出者,从阴内注于骨。”此证与附子汤证,皆是少阴表证。发热脉沉无里证者,从阳部注于经也;身体骨节痛,手足寒,背恶寒,脉沉者,从阴内注于骨也。从阳注经,故用麻黄、细辛;从阴注骨,故用参、苓、术、芍。口中和,枢无热,皆可用附子。
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、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【注】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、三日,仍脉沉发热不解者,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。

盖谓二、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,知邪已衰,然热仍在外,尚当汗之,但不可过耳,

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,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。此二证,皆末曰无汗,非仲景略之也,以阴不得有汗,不须言也。

【集注】张璐曰:少阴无发汗之法,汗之必至亡阳。惟此一证,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,其内不吐利躁烦呕渴,乃可温经散寒,取其微似之汗也。

程应旄曰:既云微发汗矣,仍用「以」字、「故」字推原之,足见郑重之意。按此二条,与太阳篇发热头痛脉沉用四逆者同一证。彼以不差,则期过三日,可知病已入里,虽尚冒太阳头痛,直以少阴法律之。此少阴病在初得二、三日,虽无头痛证,不容竟作少阴治之,故仍兼太阳之法以律之。一出一入,不啻爰书。假令前条得之二、三日,后二条过二、三日不差,则四逆之与麻黄,易地皆然矣。

汪琥曰:上条反发热脉沉,此亦反发热脉沉,但上言始得之为急,此言得之二、三日为缓。病势稍缓,治法亦缓。
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【注】少阴病反发热,自始得之以及二三日,值少阳主气之期,阴枢藉阳枢以转出,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。夫太阳主表,而内合于少阴;少阴主里,而外合于太阳。今以二三日无少阴之里证,止是发热得太阳之表证,故微发汗。

此言少阴得太阳之表证,二三日可微发汗。
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本条忽教人从无证处认证,岂非教人认无病为有病耶?从无里证处认里证,抑从无里证处认表证耶?宁俟三日而后,见证治证,未为迟也。又安知出三日不能占勿药乎?然麻黄附子甘草汤显为二三日外而设,是虽错过于三日之前,又不能因循于三日之后也。且曰微发汗,阴不得有汗,遑敢以他药强发少阴汗乎?所难索解者,在长沙目中,当然窥见其里证,乃口中偏说无里证,否则窥见其表证,口中亦不说有表证,直以两可之病试人耳。吾谓仲师正恐人苦求其证而不得,特指出无证之证,医者曾耐三日思否乎?夫三日三阳为尽,试问太阳、阳明、少阳有二三日不见证者乎?无有也。三日亦三阴为尽,试问太阴、厥阴有二三日不见证者乎?无有也。就如阳明伤寒六七日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无表里证,仍有余证也。若里证、余证两无其消息,非少阴病而何?申言之曰以二三日无里证,形容雌阴之幽隐为何若,已表示叮咛之意矣。然则其证安在耶?盖与上条恰相对,上条表证在正面之后,本条里证在正面之前,正面之后为反观,正面之前仍正观,故上条有“反”字,本条无“反”字也。上条不曰无表证者,以发热则无形之表证仍在,且非假托里证之病形也。本条不曰有表证者,以无发热则无形之里证仍在,不过假托表证之病形也。上条表证趋势在太阳,表证失其表。本条里证趋势在太阴,里证失其里。太阳主开又主外,发汗恐少阴之汗随太阳而亡,上条不发汗之故则如彼。太阴亦主开兼主内,发汗则少阴之汗不随太阴而亡,本条微发汗之故则如此也。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详注于后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二两,去节 甘草二两,炙 附子一枚,炮,去皮

上,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同是麻、附,前方解后心无形之表证,本方又解前心无形之里证矣。从后心发汗则强发汗,故用附子制麻黄;从前心发汗则微发汗,得毋麻黄不受制于附子耶?非也。附子反佐麻黄,正妨其发汗,甘草又反佐附子,正佐麻黄,而后从无汗中微发汗。长沙凡发汗之剂,不离夫甘草。甘主脾,未有脾不散精,而能得汗之理,所谓雨出地气也。甘草能倍地中之气者也。且甘草味最甘,甘则回津液,必津液回而后里汗生;甘草气最平,平则和津液,必津液和而后表汗解。特太冲之地无汗法,强汗有动血之虞,太冲之地是少阴也;广明之下有汗法,微汗无动气之虑,广明之下是太阴也。太阴何得有汗耶?太阴开则浊阴奉上之蒸气,合谷气而化汗,不啻从至阴幽渺而出,故不为大汗为微汗,阳微之现象也。曷为假太阴以代行其汗耶?太阴在少阴之前,里邪掩入太阴之后,不从少阴标阴而化寒,不从少阴本热而化热,仿佛病证欲罢者然。此岂邪寻出路哉?盖欲藉太阴为护符,藏病形于不露,里证自有而之无者,表证不自无而之有。假令不发汗,何以解散寂然不动之邪乎?惟以甘草为向导,间接发汗,不竭地下之泉,间接去邪,不犯中央之气者,皆甘草之厚泽涵之耳。甘草与细辛之比较,而径庭若是。设二方调用,是失前后之鹄,不知作何究竟矣。况再误乎?愈以见下文诸方,丝毫不能移易也。
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无里证者,水气虽陷,与太阳标阳未曾隔绝,寒水之下陷,实由中阳之虚,故于麻黄附子汤中,用炙甘草以益中气,使中气略舒,便当合淋巴微管乳糜外达皮毛而为汗。张隐庵乃独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发汗之剂,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则否,要其谬误,特因前一节无“发汗”字,后节有“微发汗”句,强作解人。独不见《金匮·水气篇》心下坚大如盘证,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下,有“分温三服,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”之训乎?岂加桂、甘、姜、枣,才能发汗,去桂、甘、姜、枣,即不能发汗乎?况麻黄、附子加炙甘草,尚能发汗,易以辛温散寒之细辛,反谓不能发汗,有是理乎?是所谓以其昏昏,使人昏昏也。
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《玉函》《全书》“证”前有”“里”字,方本以下并同。盖原文系于遗脱,当补入焉。

周云:按,此条当与前条合看,补出“无里证”三字,知前条原无吐利躁渴里证也。前条已有“反发热”三字,而此条专言无里证,知此条亦有发热表证也。少阴证见,当用附子,太阳热见,可用麻黄,已为定法,但易细辛以甘草,其义安在?只因得之二三日,津液渐耗,比始得者不同,故去细辛之辛散,益以甘草之甘和,相机施治,分毫不爽耳。

程云:既云微发汗矣,仍用“以”字、“故”字推原之,足见郑重之意。

柯云:要知此条是微恶寒、微发热,故微发汗也。

《鉴》云:此二证皆未曰无汗,非仲景略之也,以阴不得有汗,不须言也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二两,去节 甘草二两,炙 附子一枚,炮去皮,破八片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《玉函》《千金翼》“三升”作“二升半”,“一升” 作“八合”。

周云:但言无里证,则有反发热之表在可知矣。易细辛以甘草者,因二三日其势缓,故甘草亦取其缓也。设兼见呕利一二里证,专主救里,在太阳已然,况少阴乎!
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【胡老授课笔记】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内,全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。少阴病津血虚,发汗全不宜大发,二三日病纯在表,故当以汗。用“微”字,指不可过汗,尤其少阴病。“以二三日无里证”,此已明确证明少阴病病在表。今人将此条解释成太阳病,认为是太阳病传少阴,纯属错误。“少阴病二三日”,请问传意何在?后人把经络看得太死,就认为是肾经无所谓表证,其实此属少阴表证,已是明明白白的。既“无里证”,且治疗也是汗法,只是加用振兴机能之药,因属少阴表证。此段亦明示少阴病的本来面目就是表证。但少阴病在表的时间很短,仅二三天,故决不可误治。稍有延误,至五六日,便有并发太阴病而死亡的可能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析:此方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即是麻黄附子汤。属麻黄汤最简单的方剂。因病在少阴,故加附子。据此方剂和其论述可知,太阳病篇中,桂枝加附子汤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,也都是治少阴。如桂枝加附子汤,就是误治虚极而转变成少阴病,阴阳本是互变的。故根据太阳病篇的有关论述及其治疗手段来看,若属体液已经丧失而有自汗的这种表证者(性质属少阴),临床上可用桂枝汤方加附子。无汗之少阴表证者,即用麻黄甘草汤加附子。由此观之,桂枝加附子汤不是治太阳病的。可以认为,第301、302两条,属少阴病的正治之法。
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仲景全书》:“证”字上有“里”字。《玉函经》:“发汗”下无“也”字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。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三升”作“二升半”;“一升”作“八合”。

【串解】周扬俊云:“案此条,当与前条合看,补出无里证三字,知前条原无吐利躁渴里证也。前条已有反发热三字,而此条专言无里证,知此条亦有发热表证也。少阴证见,当用附子,太阳热见,可用麻黄,已为定法,但易细辛以甘草,其义安在?只因得之二三日,津液渐耗,比始得者不同,故去细辛之辛散,益以甘草之甘和,相机施治,分毫不爽耳。”

本条与前条相较,本条表证较轻,前条表证较重,所以前条用“细辛”,本条不用细辛。本条称“微发汗”,前条不称微发汗。

【语译】凡属少阴病体质的人,患感冒病二三天,并不太严重,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微地发汗解表就行了,因为患表证的时间既不多,也没有其他杂症,经过轻微地发汗解表,当然就可以好转的。

【释方】《仲景全书》引赵嗣真云:“少阴发汗二汤,其第一证……以附子温经、麻黄散寒,而热须汗解,故加细辛,是汗剂之重者;第二证……得之二三日,病尚浅,比之前证亦稍轻……所以去细辛加甘草,是汗剂之轻者。”
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【解析】本条承上条论述太阳、少阴两感的麻黄附子甘草汤证

少阴病,即上述表里同病,得之二三日,表证仍不解,但又未见厥逆、下利等里证。然病二三日,则与始得之的病情不同,此时正气较虚,故不能再用重剂的麻黄附子细辛汤,而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,微发其汗则愈。“以二三日无里证”,是作者自注句,指出虽病有二三日,然无下利腹痛之里证,故仍可微发汗,意在言外,若有里证时,则此方便不能用矣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易甘草。因本证邪轻势缓,故去细辛以防辛散太过,加甘草可益气和中,保护正气。麻黄、附子、甘草三药配伍,既能发微汗,而又不伤少阴之正气。

总结太阳、少阴两感证治,可以看出其治疗亦有开手三法:风寒之邪初客少阴,脉沉,反发热,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,这是第一阶段;邪客少阴,病程稍长,正气较弱,但又未出现下利清谷、四肢逆冷之阴寒里证,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此为第二阶段;如果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后,病不解,仍见周身疼痛,脉沉,甚或下利清谷、四肢厥冷等里虚寒重证,则属第三阶段,当用四逆汤以温阳祛寒,急救其里,不可再用麻黄之属攻表。
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
因为有表证,所以不要麻黄走小便,就得把细辛拿掉,换成甘草,麻黄遇到甘草不是往下走,会停在中间,有一点表证但是里寒又很盛,在这状况下,不通利小便的时候,纯的少阴证,少阴脉一定微细,平常少阴证,脉微细,但欲寐,处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,如果不是少阴证,吃麻黄附子细辛汤,第二天鼻子也干掉了。眼泪也没了,嘴巴也干掉了,因为正常的津液被小便排掉了。
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

麻黄二两,去节甘草二两,附子一枚,炮,去皮

右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一两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。去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不一样就是细辛和甘草,细辛是升阳,升里阳的,里阳下陷的时候,寒在里面,就是阳升不上来,肾脏下焦的阳应该要往上升,上焦的阳要往下降,才能够交会起来,肾脏的水,到膀胱以后,在胞室,就是精宫,阳火很热很大,把膀胱的水蒸化蒸化了以后,废水由小便出来,还有部份水,水生木,进入肝胆,然后变成胆汁再分泌出来,这段就是下焦的火,如果这一段的火没了,细辛有这功能让它提升上来。

张仲景的甘草用炙的时候,用在两人地方,一个目的是补他的津液的不足,所以有麻黄附子甘草汤,是少阴病得到二三天以后用的:少阴病,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是麻黄附子甘草汤,因为免疫系统要跟滤过性病毒相抗,津液会伤到,所以少阴病得到二三天的以后,津液伤到的时候,用炙甘草下去补他,所以要取他的微发其汗,三一五条的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这刚开始得到少阴病的时候,津液还没有伤到,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,第二在经方里面,复脉,凡是脉不正常,心律不整的时候,不管是跳的太快,或怎样,一定会用到炙甘草,炙甘草的力量很强,所以炙甘草汤实际上是让脉恢复正常最有力的方子,所以炙甘草汤,芍药甘草附子汤,麻黄附子甘草汤,都重用炙甘草。

如果不用炙过的甘草,用一般的生甘草,张仲景的想法是,第一津液不够了,第二肠里还有一些食物腐坏掉了,用甘草去解毒,这就是一般本草纲目写的,甘草可以解百毒,实际上像滤过性病毒,毒蛇咬的,吃甘草都不会好的,所谓解百毒,是把肠胃里面坏掉的食物中和掉,好的留为己用,桂枝汤里面用炙甘草不用生甘草的原因是担心发表以后,胃肠中津液丧失,所以做预先防范的动作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